香港已具備嶄新先進的結算系統,若更多金融交易能採用各主要外幣進行結算,將可有助管理財務風險及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面對亞太區市場各自運作的形勢,我們可致力推行另一個促進貨幣及金融穩定的方案,就是推動區內的金融交易採用G3貨幣,即美元、歐元及日圓。就細小、開放及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尤其國際金融中心)而言,大多數大額金融交易其實完全不會牽涉本地貨幣,有別於本地的日常交易。
以香港為例,在聯交所掛牌買賣紅籌股,便不應該以港元為報價單位。因為這類股票在香港上市,主要是為了吸引國際投資者,而非本地投資者。金融交易採用哪一種貨幣,交易雙方當然有選擇的自由,但我認為,在認購本港首次公開招售的新股時,若海外投資者能省掉了外幣兌換港元,再由港元換回外幣的手續,免除了兌換風險及管理風險的費用,他們必然會更樂於參與。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會有一些例外的情況。部份「投資者」會利用支付系統未盡完善的弱點,藉着滙率或利率的波動來圖利。但我們反對投機炒賣港元活動的立場清晰,況且實行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以來,結算運作效率卓著,這類活動並不常見。對於真正有意認購新股及日後參與股票買賣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寧願採用美元交易。即使是發行人本身,尤其主要業務不在香港的發行人,看法亦可能相同。
這種看法同樣適用於本港的進出口行業。這個環節舉足輕重,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兩倍以上。出口商收到外幣貨款後,極可能不會換回港元,而是把貨款保留,以便日後用作支付外幣債務。若香港具備多元化、方便且費用低廉的渠道,使他能以短期外幣存款的方式存放貨款,藉此賺取的利息,收入又相對高於換回港元後用作償還銀行貸款等用途的得益,他很自然樂意這樣做。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應鼓勵本港金融交易貨幣走向多元化,以維持本港貨幣及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健全發展。致力推動以外幣進行金融中介活動,是重要一環。正是為了這個原因,我們不斷致力發展本港的金融基礎設施,促進本港外幣交易結算交收的效率及安全。這方面的努力,當然亦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有人可能會問,此舉會否對港元的地位造成負面影響?我們要明白,金融交易採用多元化的貨幣,並不表示香港要美元化,因此完全毋須擔心會影響港元的地位。我們所指的,其實主要是在香港進行的國際金融交易,而且屬於批發層面,與零售層面不大相干。即使最終本港銀行、債券及股票市場的大部份活動都以外幣計算,我們亦應視之為在維持本港貨幣及金融穩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我們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倫敦經營的銀行,大部份資產與負債不都是採用英鎊以外的貨幣嗎?另一方面,只要大家繼續支持,我們日常支薪付帳當然會一直採用港元,況且《基本法》規定以港元為本港法定貨幣,我們根本離不開港元!
任志剛‧金融管理局總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