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自峯頂回落至今已2年時間有多,尤其科網泡沫爆破後,不少過度擴張的股份一一被打回原形。一些電訊公司在3G尚未正式推出前便已一敗塗地,陷入了財政困境。單以美國市場為例子,Sprint、Qwest、Level3和WorldCom等上市電訊公司的股價均較高峯期滑落了70%以上,其中已被納斯達克除牌的世界通訊(WorldCom),更幾乎令股東血本無歸。
相形之下,傳統固網電訊服務供應商Verizon、SBC和BellSouth等充份發揮公用股的抗跌功能,過去2年累積股價跌幅不但跑贏大市,去年更合共錄得200億美元盈利,表現可算驕人。
不過,投資者切忌胡亂捧場,因為這些電訊巨人只是表面風光,實際經營環境卻十分惡劣。它們再不是昔日可以不斷製造現金流入的金手指,反之,為了應付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它們被迫把大部份利潤投放在設備保養或升格方面,真正的盈利能力早已大不如前。自1998年開始計算,這些公司過去5年在發展固網網絡、長途電話及數碼設備,以至開拓國際電話市場等方面的資本開支料不少於1400億美元,但這些巨額花費只能為公司帶來的收入增長平均每年卻少於1%,投資與回報明顯不成正比。
無可否認的是,這些固網電訊供應商在20世紀所辛苦建立的基業已開始動搖,一方面它們要面對新競爭者的挑戰,另一方面它們卻未能及時開拓新服務以分化風險,以致龐大的資本開支變成了入海的泥牛。
這些固網商的雄厚本錢源自1.8億條固網電話線絡,但一度於長途電話和流動電話市場肆虐的割喉戰亦已開始把戰線延伸至固網市場。去年扣除了新增的客戶後,固網電話仍錄得900萬線的淨流失,跌幅為4.7%,類似的情況過去只曾在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出現過一次。
市場萎縮,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流動電話的普及化,促使不少人認為固網電話再非必需品,有300萬客戶因而申請放棄固網線絡;此外,有線供應商亦向客戶同時提供電話服務,奪走了60萬客戶。最大的流失來自上網客戶──科技的日新月異,網民可以用有線和寬頻更快速地上網,毋須依賴速度緩慢的電話線。BellSouth上月公布的季度業績顯示,銷售下降了3.5%,盈利更大幅減少67%,以致當日股價下跌了18%。看來面對同樣窘境的Verizen和SBC亦難以有令市場驚喜的成績。
更大的問題來自批發市場的競爭。自從1996年開放電訊市場以來,法例規定固網商必須向新入行同業提供線絡,以確保公平競爭。去年各固網商共批出2000萬條電話線,但批發價只是零售價的40%左右,讓這些新競爭者得以用價格優勢來與自己對撼。最要命的是,新競爭者居然以每月50美元至60美元的價格向客戶提供無限次本地及長途電話通話,兼送來電待接、來電顯示及留言信箱等全套服務。固網商一直視這些增值服務為肥肉,如今卻「蛋家雞見水冇得飲」。單單一家批發商MCI自4月提供服務至今,已擁有不少於60萬客戶,每月新增客戶更達20萬。正如AT&T行政總裁杜文(DavidDorman)投訴:「這些批發商所吸納的都是高用量的優質客戶,留下的客戶全屬低消費,令相對成本愈來愈高。」
由於市場形勢的轉變,已損害到這些固網商的財政,令它們飽受信貸評級下降的威脅,其中Verizon便被穆迪放入觀察名單,有機會把其A1評級下調。為了收拾這個殘局,Verizon雖然口口聲聲會投資於新增長環節,但今年首季仍大削資本投資達45%至只有24億美元,去年更裁減了16000名員工,佔員工總數6%。而SBC則辭退了5.5%,即11000員工;BellSouth亦削減了4500人。
沒有人可以否認,流動電話的盛行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令固網電話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今日的表面風光只是負面影響尚未完全浮現,其經營前景實在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