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IT人設「電腦診所」

鼓勵IT人設「電腦診所」

香港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政策小組召集人 黃世澤

自科網股泡沫爆破以來,資訊科技產業規模出現萎縮的情況。特別在香港這種沒有強勁資訊科技產業的城市,有不少的資訊科技從業員,在科網股爆破後被裁,加入失業大軍。
近年企業為節省成本,將程式編寫的工作北移往中國,使更多資訊科技業界的前線人員失業,但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學仍不斷培訓與資訊科技有關科系的畢業生。若他們畢業後不留在大學繼續研究工作,便肯定會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因此,政府必須有一套方法,解決資訊科技業界前線從業員的失業問題。
近年,電腦開始普及,愈來愈多家庭擁有電腦,而很多擁有電腦的人,並不懂得自行檢查和維修電腦,這便造就了一個針對家庭用戶的電腦技術支援內需市場。以每家庭每三個月需要技術人員作維修計,若每次費用為三百元,全年的消費便達一千二百元,以香港有二百萬家庭計算,這已是金額達二十四億的產業。
這內需市場其實相當適合這批具專業水平的電腦專業人員參與,奈何很多具技術水平的資訊科技從業員沒有資金去開設服務社區的「電腦診所」,亦不知道如何開展客路,甚至租用舖位。因此仍然有很多電腦從業員在家中坐困愁城,不知出路。

貫徹本土經濟理念
最近,香港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的代表在會見工商及科技局長唐英年時,便建議政府貫徹本土經濟理念,推行社區電腦從業員就業計劃。建議內容包括向那些失業的資訊科技從業員提供管理上的培訓,教導他們開設小型的電腦技術支援公司。另一方面,政府亦可向有意開設這類公司的失業人士提供貸款,在公共屋邨開設有關商店的,可獲房署的租金優惠,務求能夠服務社區之餘,亦能解決他們的失業問題。
除此以外,本會亦建議成立基金,讓資訊科技從業員參與開發供長者、殘疾人士所使用的應用軟硬件,解決他們要在外國引進昂貴而不合用的軟硬件問題。加上政府繼續資助一些掃除數碼隔膜的運動,這就可以擴大內需,解決失業問題,為建設香港成為一個數碼化的大都市盡一分力。
筆者希望政府能夠考慮本會的建議,使現有資訊科技從業員的專業知識不會在失業潮中被浪費,能夠在解決失業問題之餘為社區盡一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