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鬥平非香港經濟出路

陸叔講股:鬥平非香港經濟出路

雖然早前有國內民企出現問題,令市場對該類股份的「熱情」稍稍冷卻,但是,由於第二市場交易成交不足,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如何吸引民企來港上市正是業界一直重視的項目。目前有上市公司宣布設立民企交易平台,以吸引民企來港進行融資,雖然技術上仍有待研究,但這塊「肥肉」是否挽救香港經濟的其一出路呢?
近年香港失業率高企,通縮持續,有人認為是香港過往成本過高出現調整的後遺症。若從傳統的生產角度而言,香港的生產成本(租金、工資等項目)都是遠較中國大陸或鄰近國家為高,所以若從理論而言,香港有必要透過「價格」調節去提高競爭力。但是,我們不妨再加細想,是否一定「鬥平」才能為香港殺出一條血路呢?我看則未必。坦白說,若香港真的以「鬥平」去增強競爭力,相信鬥10年,甚至20年都不及中國大陸或鄰近地區。所以,香港要走的,並非要鬥平,而是要貫徹一直以來的高增值的「服務業」路線,我指的服務業,就是金融業的整體配套服務,當中包括會計、法律、企業融資等。

競爭優勢在金融體制
特區政府在這幾年試圖努力改善香港經濟,但可能過於依據以外國地區的經驗作參考,於是倡議搞工業、搞科技、搞物流,但暫時未有一種東西取得成果。其實,我個人不反對嘗試不同的工業,但在發展之餘,社會必須有一個「重心」發展以支持整體經濟,才有資源去發展另類有潛力的項目,過去幾年,香港似乎忽略了「重心項目」的發展。
我們時常將國內及美國經濟復甦會帶動本土經濟掛在口邊,但試想想,美國復甦刺激出口,真的能夠改善本地經濟嗎?我看未必。因為出口業並非香港的「主打」工業,再者,即使國內經濟起飛,香港真的可以坐享其成嗎?答案相信都是「否」。現時我們所見到的,就是國內金融市場仍在改革,但國內卻湧現一大批私營企業有集資擴充的需要。由於香港本身擁有完善金融體制及法制,在這方面的人才亦大不乏人,整體上就是香港的競爭優勢,而這優勢仍可以令我們收取一個「溢價」的服務費,不用與他人「鬥平」來爭一日之長短。所以,姑勿論民企的交易平台是官辦或是民營,某程度上可以繼續支持本地金融業的發展,最低限度能夠為一些本地專才提供就業機會。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