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剛發表最新的失業統計,一如所料,香港的失業率進一步上升,五月至七月的失業率上升百分之零點一至百分之七點八,失業人數達二十七萬五千人。雖然上升的幅度比預期稍低,但依然是歷史的高點;更令人憂慮的是香港市民對前景悲觀,信心指數是亞洲地區中最低,市民最擔心的是職業保障,擔心飯碗不保。特首的民望跌至新低,這很大程度上是市民對特區政府未能對失業問題拿出辦法表示的不滿。
特首在會見工聯會代表時,各行業的工會代表紛紛陳述工人面對失業的困境和苦況,均希望政府提出解決失業的切實辦法。但特首仍然回應說大家要對香港有信心,並說特區政府會日以繼夜為失業問題想辦法,帶領香港轉型,有關回應流於空泛及缺乏方向。市民不是懷疑特區領導班子解決失業問題的誠意和努力,而是懷疑特區政府究竟是不是有辦法、有能力去解決有關問題。
市民與政府均預期失業率將會持續高企,要在短期內令失業率快速回落,大家都知道是不切實際的。市民只是要求特區政府找出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找出創造就業職位的方向和動力,這樣才能有中長期的方向去根治失業問題,令失業率回落,但特區政府仍未能就這方面拿出一套整體的經濟、人力發展策略出來。要建立有關策略必須先改善現時失業政策的兩大傾側。
首先,政府解決失業問題的資源傾側於青年畢業生上,如新的「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和「一間公司一份工」計劃、舊的展翅和毅進計劃,令人眼花撩亂。青年的失業率雖然嚴重,但由於很大比例的青年仍然在學,所以失業青年的絕對人數仍然比中老年少得多,而且在就業前景方面,青年人仍比中老年存有很大優勢。現時新發展的物流、旅遊等行業招聘的多是年輕人,反觀中老年失業人士的行頭愈來愈窄,男的除了做物業管理、看更;女的除了做家務助理、清潔,便沒有甚麼選擇,但在這些行業中亦出現較年輕的工人替代較年長工人的情況,年長工人的就業前景更暗淡。所以,政府更應協助弱勢的中老年失業工人,而不應單向青年傾側。
其次,政府過去解決失業的辦法過於傾向「人力培訓」而忽視「創造職位」。政府面對失業過於相信「人力資本」論的觀點,認為失業是由於失業者本身缺乏技術、知識或價值所引起,所以造成人力錯配,形成「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情況,故此我們先有為中老年失業者而設的「再培訓」計劃,後有為青年人而設的「展翅、毅進」計劃。但只是增加人力的供應,而不增加人力的需求,結果仍是徒勞無功,令學員在培訓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其實很多時候這些培訓課程的技術含量均很低,反而能重建失業者的自信及協助他們增加與勞動力市場的接觸。其實只要創造更多就業職位,無論是以鼓勵或資助的辦法來進行,對重建參加者的自信及增加其對勞動力市場的接觸均有更大幫助,所以政府必須增加職位的供應才能解決現時勞動力不斷增長的失業問題根源。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