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菌如無形殺手 捉海鮮慎防感染<br>魚王被蝦刺傷險殘廢

惡菌如無形殺手 捉海鮮慎防感染
魚王被蝦刺傷險殘廢

【本報訊】家庭主婦以及經常接觸海產的市民,若被海產刺傷後患處腫痛,切勿掉以輕心,因為一種專門侵蝕人體深層組織,如筋膜及關節的海洋分支桿菌,存於海水或黏附在海鮮上,人體感染後會導致關節變形,甚至永久癱瘓。由於這種桿菌活躍於暖水中,所以夏天感染機會較大。 記者:梁洵瑜、陳倩雯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何柏良教授表示,海洋分支桿菌存於海水和淡水中,或黏附在海產表面,市民不慎被海產如蝦、蟹及魚鰭刺傷,細菌會隨傷口侵入血液或淋巴系統;若感染嚴重,則需以外科手術清除患處的細菌和發炎組織,並要同時服食抗生素半年之久。

夏天感染機會大
基於這種細菌活躍於暖水中,所以夏天感染機會較大。瑪麗醫院於今年有五宗此類個案,包括一名漁民、三名從事海產有關職業的人士,以及一名出售珊瑚的人士。患者分別被魚、蝦及珊瑚刺傷而感染,其中四人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該院於去年有兩宗此類個案,前年只有一宗,他估計該院全年連同其他醫院診治的個案,每年約有二十宗。

侵蝕關節及筋膜
何柏良又表示,因為感染海洋分支桿菌的病發時間較長,會感染深層組織,如筋膜、關節等,導致紅腫及痛楚,即使傷口已痊愈,但細菌仍會繼續蔓延至手腕、手臂;有些患者甚至蔓延到腳部,也有患者手腕紅腫如橙,追查後才知當事人是於六年前被龍蝦刺傷。部份患者錯誤以為腫痛與風濕有關,注射激素治療後令細菌一發不可收拾,令患處長出不少肉瘡。
市民一旦被海產刺傷,應清洗傷口及包紮;要是一周或以後患處仍感到紅腫痛楚,應盡早延醫治理,並要告知醫生曾被海產刺傷。漁民、海鮮業從業員屬高危一族,家庭主婦也有機會感染,故建議戴上手套才處理海產,或盡量借助如鉗等工具。

腫痛誤以為風濕
在酒樓負責處理海鮮的李先生(假名)強調,「呢種細菌認真攞命,簡直係無形殺手,我隻手差啲俾佢搞到殘廢!」去年底他以手「撥一撥」一隻瀨尿蝦時即遭刺傷,右手尾指的小小傷口流了少許血,消毒後貼上膠布,不料細菌已入侵其手部。
一周後其手開始微腫,先後多次求診,並向醫生稱曾被蝦刺傷,但病情反反覆覆。他曾以為是風濕,直至今年二月底右手的四隻手指又腫又痛,醫生轉介到瑪麗醫院,才知受到感染。
入院後一連七天注射抗生素,但手腕腫至不能郁動,「啲菌去到邊就梗到邊」,結果要做手術,手腕的傷痕長達六、七吋。手術後手部動彈不得,五指需由物理治療師逐一為他郁動,一度擔心永久失去活動能力。
他強調五個月來得到物理治療師悉心照顧,現已回復七成活動能力。他勸喻市民「捉蝦捉蟹一定要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