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校園生活 免情緒受困擾<br>小學辦課程治開學恐懼症

預習校園生活 免情緒受困擾
小學辦課程治開學恐懼症

【本報訊】尚有一個多星期便開學,經過漫長的暑假,學童對重返校園或會出現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為免衍生「開學恐懼症」,專家建議校方可舉辦適應課程,讓學童首先習慣校園的環境及生活,家長亦應在這段時間留意小朋友有否出現寢食不安的情況,從旁加以開解和鼓勵,及早為他們打開心結。一間小學則由昨日起,一連四日為準小一生舉辦適應課程。 記者:簡慧茵

成長綜合服務中心主席黃重光教授稱,學童暑假後重返校園通常有焦慮或開心兩種極端反應,後者由於曾有過愉快的校園生活及父母關係較好,因此較為渴望返學,但有些學童過往在校園的表現不太理想,甚至因此常遭父母責罵,自然會對開學感到抗拒。他們的焦慮可透過情緒、身體及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在暑假尾聲,經常顯得悶悶不樂、緊張、失眠、無故發脾氣等。

家長應予耐心輔導
教育心理學家黃嘉茵亦稱,學童對重返校園的恐懼會從日常生活反映出來,例如在準備新校服、新課本或完成暑期作業時,會有特別的情緒反應,而一些性格較內向、應變能力低及倚賴性強的小童會較為抗拒返學,家長應耐心輔導,為其作情緒上的支援。
輔導教師協會主席趙榮德表示,剛升上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學童,上學時有機會出現對新環境恐懼的情緒,他建議校方可舉辦一些適應課程或迎新等活動,家長亦應帶小朋友到新校園熟習環境,「踏入校園嘅第一步係好重要,若果小朋友覺得開心,佢哋日後返學讀書都會有大啲興趣。」

教公民教育及集隊
聖公會日修小學由昨日開始,一連四天舉辦幼兒升小一適應新校園生活課程。校長林湘雲表示,同類課程已是第三年舉辦,今年共有二百二十多名準小一學生參加課程,一半是該校學生,另一半則是區內其他準小一學生。林校長說,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開學前,及早適應校園生活,因此除有簡單的中英數課程外,也有公民教育及唱遊等,並設有早會、小息及集隊放學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