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認購公營機構股要三思

投資學堂:認購公營機構股要三思

上月爆發的細價股股災,至今已快一個月了,在節奏急速的香港,這件事將如過去很多不愉快事件般被淡忘,惟其後遺症仍困擾港股。港股成交自細價股股災後大幅回落,雖然有關方面可用很多不同理由來推卸責任,例如美股走勢欠佳、本港經濟惡劣等因素,影響股民入市意欲,但港股的成交是從股災當日開始下降(至今最高成交仍是股災當日7月26日的80餘億港元),故可以肯定,近期交投量減少與細價股股災有直接關係。
從港交所(388)剛公布的中期業績可見,它有兩項主要收入,就是從股市有關而來的收入(例如交易費、出售資訊所得收入、結算及交收費等)及投資收入。雖然今次因投資收入大幅下降而拖低整體盈利,但投資收入僅佔其總收入的約15.5%,交易費、上市費等才是港交所的主要收入來源,很明顯這些業務與港股的市況及交投量有直接關係。
「假若」真的實行將5角以下之股份除牌建議,必影響港交所的盈利,相信這亦是早前其股價大挫的主要原因之一。眾所周知,股東利益是上市公司管理層首要考慮因素,但從這次除牌建議風波中反映出:收入影響似乎非其管理層首要考慮的因素。從整個事件來看,管理層好像並沒有顧及388小股東之利益,有違上市公司之原則。

對小股東不公
雖然沒有人可持有港交所的股權逾5%,它可說是一間沒有單一大股東之上市公司,但由政府一手設計的整個權力架構下,港交所的控制權卻不在股東手中。從這次除牌風波可見,其管理層只需向港府交代而不是388的股東,例如港交所至今仍沒有表示如何彌補一旦實行除牌建議時所影響的收入。一間罔顧股東權益的公司,是否仍應讓小投資者投資?
除港交所外,筆者覺得政府在處理其他有關上市公司之手法上問題頗大,好像地鐵(066),港府是單一大股東,但卻同時擁有另一間對地鐵構成競爭之九鐵,早前某些政策有偏袒九鐵之嫌,假若是一般上市公司,肯定會受到有關方面的指控。
上周九鐵公布將興建的新路線,很明顯不少路線是跟地鐵爭客,這必將影響地鐵未來盈利,近期地鐵股價下跌,可謂與此有關。政府同時擁有兩間最終可能相互競爭的公司是否合理?明顯對地鐵小股東有不公平之嫌。至於將來兩鐵是否合併,地鐵股東何去何從,他們是否可以提出建議而獲政府仔細考慮?從港府處理港交所及地鐵兩個例子來看,讀者日後考慮認購由政府推出的公營機構股份時便應三思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