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須治標

貨幣政策須治標

周八駿

戴有根先生和夏斌先生這兩位中國央行高級官員都承認中國內地貨幣供應存在問題,並且都認為問題不在於貨幣供應的總量而是資金分布的結構──政府不缺錢,但是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經濟落後地區和農民的確存在資金短缺的困難(即借貸難)。兩位主管以數據和分析來支持自己的立論,固然具邏輯力量。然而,在中國內地通縮趨於惡化,而積極財政政策難以為繼的背景下,人民銀行是否具備足夠的機制力量來克服資金分布的結構性問題,以配合偏緊的財政政策,來維持今後若干年每年約百分之七的實際增長,和百分之一左右的通貨膨脹?兩位官員都未能提供明確可信的答案。
戴有根先生論證的側重點是,倘若將M2貨幣供應由百分之十四增至約百分之二十,則在中長期會產生通脹壓力加大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惡化等兩大問題。夏斌先生所強調的是,在目前各種制約因素尚未消除的背景下,擴張貨幣供應量可能的結果是注入實體經濟的貨幣資金依然十分有限。二位所得出的結論則是一致的,必須治本,即加快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傳導功能。

利率下調空間有限
所言誠然。然而,治本需時,今後一二年恐不能完成。即以人民幣利率市場化而言(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機制之一),按戴相龍在兩年前披露的三年為期的時間表,應於二○○三年七月左右完成。但最新的消息是,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都要求放慢利率市場化的步伐。然而,明年若積極財政政策開始轉向,則貨幣政策勢必面對未及治本但須治標(即必須填補財政政策收緊而留下的需求空缺)的選擇。
鑑於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和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基本上仍受人民銀行行政規限;鑑於近幾年的實踐表明即使一再降低存貸款利率,居民存款不減反增,個人消費、企業貸款和投資卻未見明顯增長,而今利率已低至再下調的空間十分有限。所以,貨幣政策不能不主要以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治標。戴有根先生承認,根據過往經驗,大幅增加貨幣供應量可以在短期提升經濟增長。夏斌先生承認,通縮的原因可能有若干項,但一定條件下貨幣供應量不足必然進一步引發或加重通縮;他關心的是,當積極財政政策退出而民間投資一時難以補上時,人民銀行如何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藝術來解決內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