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應否加入歐元區,至目前為止,英國朝野間仍然是爭議不休,首相貝理雅和財相白高敦演技一流,但卻有心無力,奈何!
筆者個人認為這是個敏感性「政治」問題,英國未到經濟出現亂子或是落後於他人,相信傲慢的英國人還是不肯面對現實,樂於斡旋於歐美兩大陣營之間,愈「撈」得多政治本錢愈妙,反正現時有如皇帝女──唔憂嫁。可是經驗告訴我們,扮演「二五」角色通常難有好結果,政治上倚傍美國,經濟上卻脫離不了歐洲,最終或變成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
歐元面世已有3年半時間,在這段時期當中,人們不難留意到,無論美元或歐元轉強變弱,作為「中間」貨幣的英鎊都時常保持強勢(貿易加權兌換價居高不下),換言之美元強、英鎊強,歐元回升,英鎊也升,形成鎊滙大大偏高於實際價格,對英國出口商來說是一重大打擊,對商業環節而言則損害就業,英倫銀行(央行)更要時常注意鎊滙走勢是否配合經濟發展,不然一旦歷史重演(92年英鎊被索羅斯狙擊至退出ERM,當時大跌30%),不難誘發惡性通脹,到時便認真難應付。
事實上截至今年6月,英國錄得217億英鎊貿易赤字,半年出口下降4.5%,第2季製造業生產比去年同季減少5.3%,強鎊滙造成的負面結果已浮現。此外,自歐洲單一貨幣誕生後,德國和法國與歐盟貿易往來由99年佔GDP的27.2%和28%分別上升至2001年的32.2%,意味為GDP增長帶來1個百分點貢獻;反之英國與歐盟貿易由98年佔GDP的23.4%下降至去年的22%,影響GDP增長減低0.5個百分點,優劣分明,值得英國政府參考。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