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投資者來電查詢一個很多散戶可能同樣面對的問題。
他在個多月前購入和黃(013)的股票掛鈎產品,訂下行使價為$60。有見此行使價與當時市價已有頗大折讓,他認為這是一項穩健而風險較低的投資。即使到時需要以$60買入和黃正股,也可作中長線持有。但最近股價隨外圍股市急速向下,最後他以$60買入正股,心裏仍有點戚戚然。雖然他事前已決定以此股作為中線投資,但始終在帳面上有虧損。現時他正考慮應否在現水平買入一些相關的認沽證對沖正股的風險,倘若可行,又有甚麼因素需要考慮?
從上述個案可見,於到期時購入股份,是股票掛鈎產品的主要風險。一些投資「初哥」或許未有為意,到需要接貨時就顯得有點不知所措。因此,在購買ELI前,投資者必須願意接受最終可能要以行使價購買正股的安排。換言之,選擇具有實力的股票遠較回報息率的高低更為重要,因為投資者有機會作中長線持有。
投資者應否考慮購買衍生工具作風險對沖,全取決於他們對正股的短期走勢及認股證本身的認識。倘若投資者預期正股的未來走勢偏弱,在不願蝕賣股份的心態下,他可考慮買入相關的認沽證作為對沖風險之用。然而,在購買認沽證前,投資者應對產品本身有基本認識,切勿完全相信報章雜誌的推介。筆者建議投資者應以穩健為大前提,選擇一些年期較長、行使價較高(即較價內)及流通量供應商有較穩定報價表現的股證。
當然,以認沽證作對沖,投資者需付出額外資金,整體投資注碼自然會增加。至於所需數量,他們可用認沽證的對沖值(delta)作粗略估計。簡單來說,較價內的認沽證擁有較高的對沖值,所需購買數量也較少。然而,假若正股股價不跌反升,買認沽證將會帶來額外損失,因此,投資者應小心控制注碼,避免令投資風險增加。
倘若投資者不想投放更多資金,對後市看法又不肯定,他們可利用較為價內的相關「盈息認股證」以套取部份現金。盈息證普遍較為價內,年期較長,並派發與正股相同的股息,投資性質與正股相若,適合中長線投資者作為另類投資選擇。由於盈息認股證的價格一般只是相關正股的三分之一,投資者只需在市場沽出正股,並即時買入相同數目的盈息認股證,便可套回大約60%至70%的現金,同時收取與持有正股相同的普通股息,並賺取正股上升所帶來的回報。
由此可見,倘若投資者能掌握不同衍生工具的特性,這些產品是可以互補長短的。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