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814限令」是門面工夫?

財圈短談:「814限令」是門面工夫?

50多年前的8月15日,是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日子,因為那是日本投降、二次大戰結束的抗戰勝利紀念日。今年的8月14日,則是美股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的大日子,因為美國政府為挽救美國企業帳目醜聞所帶來的危機,由證監會(SEC)設下當日作為最後限期,要942家每年收入逾12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提交附有企業總裁和財務總監簽署的財務報表,以表明其帳目無誤,違反此規定以及將來發現有關帳目仍有問題者,極可能要負上刑責。
這項新措施一度成為美國股市的計時炸彈,在Enron等巨企相繼「爆煲」後,投資者本已裹足不前,這時更樂得隔岸觀火,看一眾CEO和CFO們如何「接招」。事實上,企業管理層本身也在互相觀望,截至8月8日,遞交了財務報告的公司只有14%;到了上周一(8月12日),數目也僅僅增加到30%,旁觀者也不禁替美國政府流了一額汗。幸好在限期過後,除250家企業因財政年度不同可以押後遞交外,剩下的約700家公司中,據報有9成都已在限期前「交了功課」,華爾街得以放下心頭大石,杜指在8月14日便反彈260多點。

認證文件多含糊字眼
不過也有人擔心「814限令」只是布殊政府的門面工夫,未必真能杜絕企業的假帳問題。替投資者檢控Enron等巨企欺詐的律師利雅奇(WillianLerach)便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認證文件上所用的很多含糊字眼,將來可以給準備卸責的CEO們留下很多狡辯的空間,例如他們的宣誓中總有一句「盡我所知……」(tothebestofmyknowledge),就可圈可點。

CEO們也簽署得非常匆忙,例如3com的克拉夫林(BruceClaflin)就是8月9日才在香港宣誓,公證人的備忘錄還是手寫的!據說有一半公司的文件都是在8月14日當日才像雪花般「飛」到SEC總部的辦公桌上,如此混亂會否忙中有錯呢?
比較「無厘頭」的是一些帳目仍有問題的公司,股價也跟隨大市回升,當中有正被當局調查的AOL時代華納、部份業務帳目未清而沒有準時呈報的能源公司Nicor,以及雖簽署了認證文件,但又表明以往的帳目需要加以修訂的廣告公司Interpublic,它們當日的股價均反彈2至8%不等。
由於核證財務報表需時,同時又有不少例外情況出現,以及年收入在12億美元以下的企業並未受到新例所約束,在目前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美國當局這項挽救投資者信心的努力最終能否成功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經此一役,美國眾CEO和CFO的日子肯定沒有以往那麼安樂,公司愈大則他們的忙碌程度愈高,如果旗下有一百幾十間子公司,那些財務報表加起來也就像馬時亨的辦公室──「文件堆到上天花板」,不要說看,連揭都來不及。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收的是高薪厚祿,當然要為自己簽署的文件負責,且看美式的「問責制」又如何落實。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