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金融界鬧得滿城風雨的「除牌事件」,在「調查當中」的招牌掩護下,暫時平靜下來,但因這事件而引起的三四線股股災,卻還是餘波未了。看看近日的成交量,特別是小型股的成交量,真是縮小了很多,令那些比較偏重買賣小型股為生的小經紀行之謀生環境雪上加霜。這樣下去,不用等到明年4月的最低佣金取消期,相信有更多經紀行因營商環境無可為而不願或不能撐下去,這或許正合一些人的意願。他們一向有一個偏見,就是認為數百家小型經紀行是阻礙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絆腳石,他們一廂情願地盤算,一旦數百家小型經紀行消失,剩下來不全是大經紀行和銀行的天下嗎?
他們這個想法是非常危險的。要知道,小經紀生存這麼久,歷經多次大股災,也面對了無數次的大起大落,其間只有極少數遭淘汰,大部份還是生存下來,這正顯示小經紀在金融市場有其存在價值。事實上,在證券行業內,小經紀每每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專心服務中小型個人客戶,即俗稱「散戶」。小經紀行大多是家族生意,經營了數十年,很多與客戶也相交數十年,贏得了客戶信任,所以由它們去服務屬於「散戶」的普羅大眾是最好不過。
試想想,如果小經紀行不存在,散戶也不可能得到那些巨型經紀行青睞,因為散戶的買賣量小,所費功夫甚多,那些慣做大戶投資者的大行哪有興趣?兼且經營文化和手法不同,結果連溝通也有問題,這怎可能有好的合作關係。
有些人認為,銀行可擴大證券部來接納散戶生意,但想深一層,以銀行去經營證券買賣,何嘗不是有重大經營文化和理念的分歧?銀行給人的形象是保守、穩重和避免風險,但證券行卻是充滿風險因素的,如何去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經營理念協調起來,永遠是一個難題。所以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市場,如美國和日本,都不讓銀行直接經營證券生意,香港銀行大規模進軍股票業務是97年股災以後的事,那時整個市場都相對平靜,在股災後,人們求穩的心態下,銀行的穩重和沒風險形象自然容易擴充業務。但是否有人想到,若果未來數年,銀行有幸經歷股市由大盛到大跌的過程,那些以求穩心態去銀行買股票的人,反應又如何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每一個健康蓬勃發展的股市,一定具備各階層的客戶群,其中有大的機構投資者、富有的個人客戶,他們數目比較少,但資金相對龐大。小的有散戶,他們雖然資金比較少,但數目眾多,買賣比較活躍。每個客戶群有不同的光顧對象,彼此共存共榮,如果因某種原因,令到散戶變得不再熱衷參與,那些大戶和機構客戶也不可能把股市弄得更有生氣更健康。沒有生氣的股市,誰都不願參與,包括大戶和機構投資者在內。
在現今經濟低迷、失業高企的年代,小型經紀行也像各行各業一樣努力掙扎求存,它們很多是屬家族式經營,僱員數目少,非不得已不動輒裁員。它們也不要求政府撥款援助,只是希冀有關當局不要動不動便引進如山法令,把僅有的生存空間扼殺而已。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