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出版界喪鐘敲到香港?

書鄉:出版界喪鐘敲到香港?

湯禎兆

相信每一個對出版有興趣的行內或行外人,都一向對日本市場有羨慕之情。他們坐擁一億多的人口,每年的市場營業額高達二兆五千億,又怎教人不垂涎?而且那不僅是從金錢着眼而已,因為市場龐大,由是分流的小眾市場也同樣可以並存,所以才可保持日本書刊於文化上的活力,連我們的利志達以及進一步的《回歸分子》都可吸納譯介,可見他們的趣味是何等寬廣。
只不過在看罷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壞?!》(台北尖端)後,大家的樂觀仰慕情致或許都需要重新調整。作者指出日本的出版界的營業額已連續四年減少,一萬家書店歇業,而且有大量的出版社倒閉或易手,連一度聲名大噪的GomaBooks也難逃厄運,甚至連龍頭大哥講談社及小學館都開始出現虧蝕的狀況,實在教人憂心。他認為高出版率(一年發行的新書高達六萬五千種,平均每天可有二百本新著出現),和員工薪酬過高是拖垮行業的關鍵所在。
當然以上兩端都不過為病徵的顯現,真正的毛病自然有更複雜的結構性因素。出版社之所以不斷要出新書,一方面固然已無法正確預測哪一本會成為暢銷作,近年的日本出版神話《五體不滿足》創下七百萬本的紀錄,但原來初版時不過為六千本而已。既然失去確認市場的能力,惟有以漁翁撒網的方式碰碰運氣。
其次是日本的書籍行銷制度是行委託代銷制的,書店在委託期間會將賣剩的書退回,而發行商又再退回出版社結帳;但由於發行商和大出版社之間一向有隔月結帳的行規,所以在目前退書率竟可高至百分之七十的不景氣下,不少出版社便收了「支付過多」的金額。為了填補差額,惟有不斷推出新書來補償,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對香港現況的警惕
因為不合理的行規而拖垮整個行業的例子其實屢見不鮮,情況就和香港的建築業相若,堅持成規的難移無疑為抱殘守缺的思維,結果只有拖至人仰馬翻車毀人亡才會告終。當然潛藏背景是整體的經濟狀況處於嚴峻境地,泡沫經濟的破滅令以往未曾顯露的問題也浮現出來,教人不得不正視結構性的根源困局,這一點顯然是日本與香港所共同面對的迫切課題。
至於員工的薪酬偏高,作者歸咎於出版業的情報資訊一直不太公開,令問題一直被掩飾下去,到一朝無法再隱瞞才夢醒破滅。
事實上,在掩飾的過程中,不少人都是為了既得利益而刻意唱好,但諷刺的是愈不肯正視問題的資方,往往就是最快倒閉的行家。這種假大空的行政方針,我們在刻下的香港可謂無日不見,由何志平高論香港「無大病,只有小病」(還沾沾自喜以為妙喻!),到所有的官民衝突都大而化之為不影響運作命脈(政府VS公務員),都是並時性的同步翻版。
是的,所以愈看愈教我心寒,它目前仍可算是遙作警惕的喪鐘,但彷彿只要把書名稍作更易(《香港大崩壞?!》又如何?),便可成為我們的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