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在本欄內提到,要有效地管理細小及開放型市場面對的風險問題,必須尋求一些區內以至全球性的安排,可惜短期內似乎難望會有重大的突破。其實,我應該將全球性安排及地區性安排區分清楚,因為如果能出現重大突破的話,後者的機會相信會比前者大得多。事實上,金管局及區內各有關機構正不斷努力,推動亞洲區內的貨幣金融合作。
大家的努力雖然至今未有重大突破,但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金管局於1995年提出以美國國庫券雙邊回購協議形式互相提供流動資金,已獲大家同意,有部份市場今日甚至討論互相提供信貸的可能性(無論有沒有附帶改革條件)。這個發展實在令人鼓舞。然而,這些措施或討論只是着眼於出現危機時提供協助,若是為了確保長期的金融穩定,更重要的仍是研究防範危機的安排。
我第一次認真地提到亞洲貨幣金融合作的課題,是在1997年香港舉辦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期間的PerJacobsson講座上。我獲邀請為主講嘉賓,我當時曾質疑區內金融中介機制的成效。因為區內大部份官方及私營部門的儲蓄,都要透過先進經濟體系的市場引導至不同的投資項目。這種情況在某程度上算是反映全球化趨勢,但這種迂迴的國際金融中介方式,很容易為亞洲的金融市場輸入不穩定因素,引致市場波動。事實亦證明這些情況不容易應付。
以儲蓄率計,亞洲區其實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地區。我們可以透過在區內設立高效率及安全的渠道,以提高區內金融中介機制的成效。即是說,除了歷史悠久、基礎穩固的銀行體系及股票市場以外,我們可發展債務市場,並鼓勵金融業多利用這個渠道。金融中介渠道多元化,有利金融穩定。然而,基於多項因素,亞洲區內有能力發債的機構,其信貸評級往往未能達到機構投資者(特別是負責管理官方外滙儲備的機構)的要求。
為了促進債務市場的發展,金管局最近在國際論壇上建議,推出提升信用的安排,以增加區內適合比較保守投資者的債券供應。這些安排主要是利用證券化及信貸保證的方式,不過,有關的技術細節頗為複雜。
金管局的建議並不是甚麼嶄新意念,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成功例子。香港方面,按揭證券公司的大部份業務都是建基於這些意念。不過,一般來說,這些安排都需要有信貸評級極高的第三者提供協助,以達到提升信用的效果。在地區層面,最適合作為這第三者的,是有志促進亞洲金融發展的國際金融或發展機構。除了信貸評級的問題外,區內的發債機構規模比較小,因此債券的發行額亦較小,流通性亦較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債券發揮金融中介功能的成效。
與其他大型的先進經濟體系不同,亞洲區內除日本以外的金融市場,無論在規模以至貨幣單位方面都相當參差。美國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市值,動輒相當於亞洲區內(除日本以外)兩個甚至三個經濟體系的生產總值。因此,即使亞洲區發債機構的信貸評級達到可接受的水平,但它們的規模實在太小,並不容易吸引區內的大型機構投資者。金管局提出的建議是將這些規模較小的發債機構所發行的債券集合,然後再進行證券化。
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