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的調查卻揭發,原來甚麼「全港最平」,甚麼「格價專家」,都是愚弄市民的謊話。
三個月前,當本港兩大超級市場下調新鮮豬肉價格,激發街市豬肉買手罷市風波時,社會輿論已關注及擔心,由財團操控的大型超市,一旦以強大財力和低廉價格強行搶佔市場後,在毫無競爭對手下會提高價格,加重市民生活負擔。原來,這種憂慮並不是杞人憂天,而是事實早已存在。
消費者委員會經過長達三十個月的調查,發現雖然過去兩年來經濟持續通縮,但本港三大超級市場的貨品價格卻逆市而行,不跌反升,根本不能反映社會經濟實況。
一直以來,連鎖式的大型超市都以格價低廉優惠作為宣傳手法去招徠顧客,令大多數市民都以為到超市購買日常用品最便宜最化算,但消委會的調查卻揭發,原來甚麼「全港最平」,甚麼「格價專家」,都是愚弄市民的謊話。
根據統計署的資料,過去兩年以來,本港綜合物價指數食品成份逐年下調,二○○○年下調幅度為百分之三點八,去年下調百分之一點六,而今年上半年再下調百分之二點六;但消委會的調查卻顯示,三大超級市場的貨品平均正價兩年來卻持續上升,升幅由百分之零點四至一點五,若扣除短期減價因素,升幅更高達百分之三點六。
近年在經濟通縮下,屋邨商舖租金下調,員工凍薪減薪,令超市的整體營運成本比過去減少;同時,超市售賣的大多數日常食用品均來源於內地,而內地近年開放出口貨品許可證管制,各類進口貨價也因而下調,超市本來應該更有減價空間,但事實卻相反,在此消彼長之下,財團牟取的暴利可想而知。
從消委會提供的數據中,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大型超市的價格調整都與市場競爭有關係。在二○○○年,由於市場出現新的競爭者,包括蘋果速銷和家樂福,兩大超市曾爆發減價戰,但當兩大對手在○○年九月及十二月相繼退出市場後,兩大超市的貨品價格隨即顯著上升,平均正價(不包括特價因素)升幅達百分之一點五。直至去年美國「九一一事件」爆發,全球經濟急速下滑,社會消費力大降,兩大超市才被迫再度減價促銷。從上述變動可見,在市場欠缺機制下,市場完全被操控在財團手中,升斗市民只能任其魚肉。
在今天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連精壯青年都沒有工作沒有飯開,被迫放下尊嚴去排隊輪米,但財團操控的大型超市價格卻不減反升,這種濫用市場力量逼市民買貴貨的行為,實在與趁火打劫無異。我們一向主張政府應加強社會公平競爭的機制,打破財團壟斷市場的局面,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正視消委會的報告,在不影響自由經濟運作原則下,採取必要的措施去防止和限制財團濫用市場力量,造成市民百上加斤。
(圖)超級市場完全被財團操控,升斗市民只能任其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