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香港社會已形成的政治對立與分化,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特首董建華目前所走的道路,即由他通過行政會議與高官問責制,掌控絕對的行政權和立法權,拒絕與反對派合作,只是一味讓問責高官去爭取民心、民意,尤其是讓他們不斷做騷,上街抱小孩,與市民握手,爭取曝光率,以此來拉高民意支持度;而另一方面則是反對派、對立面繼續在所有問題上對特首和問責高官千般挑剔,稍有事故即大肆抨擊,苛求問責高官挑起責任,而對當前社會上嚴重的經濟問題、失業問題,他們只會向特區政府施加壓力,而不會提出建設性意見,因為即使提建設性意見也不會被重視。這條路是一邊好官我自為之,一邊吵個不休,對真正困擾社會的問題,既無空閒也無社會共識去解決。
另一條路是本周一《論壇》版黃志偉的建議,即仿傚當年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的模式,召開「港是會議」,將社會上各個界別、各不同政見的意見領袖集合起來,共同商議眼前的社會難題。須知道,少數精英固然應重視,但「三個臭皮匠,抵得上一個諸葛亮」,更重要的,是由不同界別、不同政見的意見領袖商議出來的共識,在社會推行會更為順暢。
然而,要走第二條路,必須先排除一個重要障礙,這就是在「一國」之下,因中共長期對敵鬥爭而產生的「敵我意識」。
「敵我意識」最明顯的表現是「鍾庭耀事件」,當時與北京有密切聯繫的吳康民、徐四民、鄔維庸以及中共在香港的喉舌報,都一致認為是「政府掌權人士」的倒董陰謀;直至最近,政協副主席霍英東還指摘「在鍾庭耀事件上,有甚麼理由從澳洲請人來做公證,來評定事件呢?」於是,連港大校董會主席楊鐵樑以及「手袋黨」、「BT馬房」等全部「前朝精英」都被視為敵人了。一些媒體與輿論,因為支持那些堅持自由、法治、人權價值觀的官員,也被視為有背景、有陰謀的敵人了。處理公務員減薪,也先假設公務員工會是對立的團體,故要先立法以掌握勝算,而不是如南韓政府般先與工會商量。
正是受這種「敵我意識」影響,董伯和特區政府就成為製造社會對立與分化的始作俑者。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的組成,以及頒大紫荊勳章給楊光,都說明董伯要依靠傳統左派,而以「受前朝遺毒影響」的人士為打擊、孤立的對象。
堅持敵我界限分明的路線,可以為香港解困嗎?過去幾年的經驗已證明只會使社會的對立與分化愈嚴重,而特首與特區高官的民望也愈趨低落。只有走第二條路,即董伯消除受中共影響的敵我意識,主動向反對派伸出手來,邀請他們共商「港是」,才能真正為香港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