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讚的,是董建華連任後,新班子率先有向市民動之以情的念頭,表示政府確實在乎民心。
毛孟靜
由劉兆佳領導的中央智囊團,最近成立了一個「加強社會凝聚力」小組,成立目的,顧名思義。小組成員包括學者、律師及新聞界要員。也許會有人質疑,傳媒的主要功能是監察政府,好的讚、壞的彈,而並非做政府的顧問,協助政府施政,所以新聞界中人進入官方的意識形態架構,有失分寸,恐怕也會惹起同行的疑竇。
但那是題外話了。民心惆悵散渙,確有搞搞凝聚力的需要。
據劉兆佳的意思,搞凝聚力,着眼點是如本報報道標題所述,「打中產主意」,減低中產的不滿情緒,在十月份新的施政報告中制訂新政策時,「不能背離中產的意向」。也許又會有人質疑,講明重點安撫中產,只會把草根階層更推向邊緣。雖然仍可反駁道,許多中產,本來就已變了草根。
施政報告將會有甚麼實質的「動人」之舉,且拭目以待。只見問責制出籠後,各問責高官頻頻落區,也試圖向街坊動之以情。希望市民領情的效果,卻一目了然,未見顯著。
更只見過猶不及,弄巧反拙。不管何志平如何落力落區,他甫上任際,不肯一口承諾不會對曾批評他的藝術界人士秋後算帳,已打散了官民攜手之意,遑論凝聚力。似乎為了糾正這個壞開始,何志平近來更成了「落區之王」,大有落區愈多,得分愈高之想,至在雨中去巡雨災區,引來「他褲腳都未見沾濕」的報道。這副景象,徒為問責制抹上滑稽色彩。
現代社會,沒有哪一個可以真的上演《桃花源記》,或烏托邦,總有諸多漏洞。香港的現實是,政府過去五年的顢頇施政,兼夾一頭撞上經濟衰退,已令香港人大失信心,而群體信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挽回的。先有信心,才談得上凝聚力。
問責制下的仙股風波,只見高官忙不迭地卸責,在此不再重複。忽然由《南華早報》率先揭發「換肝手術有配額」的公家醫院醜聞,還幸有楊永強出來問責,說明「每一件在公立醫院發生的事情我都要負責」。他儘管沒有正式道歉,起碼也沒像馬時亨般說,「沒有人打電話給我」告之此事。
之前見楊永強落區,一臉尷尷尬尬,根本不是政治人的材料,令人無法不想,不如省下落區做「騷」時間,在辦公室辦好政策。
那邊高官頻頻做落區蝴蝶,這邊就來了這個風波,那樁醜聞。不管怎樣熱烈與市民友好寒暄,抵不過施政失誤的事實,只令人對「做騷」的感覺更重,兩邊對比更加鮮明強烈。在政治上,在民心上,豈止得不償失,且是失的多。
廖秀冬沒有四出巡區,拍照留念,但她一句「交通費有減價空間」已搶民心。這裏並非推廣民粹主義,而是比起衣與食,本地「行」的費用,確實在享專利的偏高。
要向市民動之以情,固然沒錯,但總不能沉吟一兩句「長風振林、微雨濕花」,就期望社會集體文藝起來,施政最終講究服之於理。是時候向連場高官落區「騷」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