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踢爆 陰招博大霧<br>通縮4.5% 超市竟加3.6%

消委會踢爆 陰招博大霧
通縮4.5% 超市竟加3.6%

【本報訊】消費者委員會「踢爆」超級市場賣平貨的宣傳伎倆,該會連續三十個月調查本港三大超市惠康、百佳及華潤的八十四項貨品,發現本年上半年整體貨品平均正價,較兩年前同期上升百分之三點六,其中罐頭類食品更勁升百分之八點七。對比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負百分之四點五,超市貨品價格不減反加,一來一回變相加價逾百分之八。 記者:簡慧茵、馮永堅、黎國強

有學者批評超市集團壟斷,消費者無選擇權,加上使用「漸進式」加價手法,市民難以察覺;有立法會議員炮轟超市,是向最常購買罐頭的窮人趁火打劫。

價格有下調空間
消委會於前年一月至本年六月的三十個月,每半年從惠康、百佳及華潤超市收集銷量較快的貨品價格,分為售價(包括特價因素)及正價兩組,紀錄八十四項貨品在五個時段的平均價格。
調查發現,過去兩年半以來,超市貨品平均正價上升了百分之三點六,即使計及特價貨品,平均售價的升幅亦達百分一點五。正價貨品售價升幅較顯注的為罐頭(8.7%)、零食(6.8%)及雜糧(6%),只有食米類別下跌百分之零點六。這種逆市加價的情況,直至今年上半年才稍見好轉,貨品價格較去年下半年輕微下調百分之零點八。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吳馬太稱,綜合物價指數的組別分類與該會的分組項目不盡相同,未必適宜直接比較,但承認,超市貨品價格確有下調空間,消委會會探討有關的市場結構及經營手法,有否形成壟斷。
香港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陳維康批評,本港大型超市全資擁有的連鎖式經營,有關集團對價格有非常高的操控力,市民根本沒有選擇權。本港正面對通縮,理論上超市貨品的來價及員工薪金等開支已下調,零售價至少應調低至與通縮的跌幅相符。
浸會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張華樑更指摘超市使用「每次加少少」的方法,「消費者根本察覺唔到啲加幅!」超市貨品似乎很便宜,但消委會的調查證明其實是暗地裏加了價。

「咁即係趁火打劫」
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表示:「對消費者好唔公平,窮人通常買罐頭,但係罐頭類加幅最大,咁咪即係趁火打劫?」
惠康市務拓展經理趙敏表示,公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貨品平均價格較去年下半年下跌百分之一點七;百佳亦稱推出的減價貨品逾三千種,兩超市均認為消委會的調查未能反映價格實況。華潤超市則未有回覆查詢。工商及科技局發言人表示,超市價格決定屬商業運作,現時無證據顯示超市有壟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