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總主任(兒童及青少年服務) 伍嘉樺
協調學前服務這議題在幼兒服務界的討論已歷時二十載,教育署及社會福利署的聯合工作小組早前發出諮詢文件,提出將現時幼稚園與幼兒園在服務模式、規劃及管理,以至資助安排上的差異作出協調,務求減少對家長及營辦機構帶來的混亂。諮詢期於七月屆滿,業界以至家長對政府提出的建議都有不少疑問。
本港一直缺乏發展學前服務的政策,而是次諮詢文件亦只着重闡釋推行統一零至三歲幼兒服務的安排,沒有詳細論及長遠發展。世界上不同國家包括中國,亦已認定學前服務的重要,並確立發展服務的方向。因此,政府應考慮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視有關服務的發展方向及定位,納入整體人力培育機制內,而且在推行任何措施前,必須符合以下的理念與原則:
一、幼兒的權益及福祉為最先決的考慮基礎,尊重他們的權利;
二、重視和全面資助有質素的學前服務,提升社會及人力資本;
三、「照顧」與「教育」並重,培育幼兒在不同方面的發展;
四、學前服務具有支援家庭的功能,需要多元化發展。
由於學前服務並未如中、小學及大專獲得政府較全面的資助,學費負擔對個別家庭造成沉重壓力。以一戶月入約九千元的四人家庭為例,如果其父母需要外出工作,幼兒要接受全日的學前服務,根據新資助方案,日後他們需要繳交五百多元學費,加上諮詢文件建議膳食費(每月約四百元)由家庭自行承擔,這家庭便要花上家庭收入的十分一在子女學前服務。政府實須正視低收入家庭面對的困境,考慮以較公平的原則進一步改善資助模式。
從服務對象的需要及服務質素角度而言,提升人手比例能為兒童提供更全面的照顧,有關比例應視乎兒童年齡而有所不同。對於接受幼兒中心服務的兒童,新建議劃一的1:15無疑是一種倒退,試問一位導師怎能同時周全顧及十五個二至三歲的幼兒?這歲數組別的人手比例最低限度應改為1:12。
除了改善人手比例,讓從業人員繼續有培訓的機會,制訂發展專業階梯以改善師資質素亦是重要的一環。政府應發展及資助幼兒教育學位課程和深造文憑課程,並為有志從事幼兒服務人士,提供更多入職途徑。
為了讓業界順利整合服務,教署及社署的聯合工作小組必須加入業界代表參與,與當局共同擬訂相關政策,按部就班統一服務,並定期檢討進展及成效。學前服務乃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理應發揮更大的功能,而服務提供者必須與時並進,結連地區上的資源,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援,讓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