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新列車設計真的無問題,也不等於在服務過程中完全不會出意外,地鐵公司為何不能拿出多一點虛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呢?
全港市民使用率最高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鐵,其將軍澳新支線將於周日通車。本來提供新服務是件造福於民、贏得掌聲的好事,但在新支線即將投入服務之時,地鐵購自韓國的一批新列車卻故障頻生,部份市民更因而無辜受傷,引來怨聲載道。
根據交通投訴組統計,上月收到乘客對地鐵的投訴只有十宗,但踏入本月至今僅兩星期,投訴已急升至二十八宗,其中十八宗是投訴班次不準;而昨傍晚最繁忙時刻,地鐵再發生嚴重訊號事故,令數以萬計下班的市民受影響,這連串事故相信或多或少都與最近地鐵的新措施有關。
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包括《蘋果》在內的多家傳媒機構記者,近日根據市民的投訴,前往地鐵沿線實地查探驗證,結果發現地鐵新列車的安全設計的確與舊式列車,以及九鐵、輕鐵等其他交通工具明顯有差異和缺陷。想不到此舉卻激怒地鐵高層,地鐵高層昨日指摘傳媒的採訪行動「極不負責任」,影響列車正常運作,但對市民的不滿卻視若無睹。
其實,新鮮事物總難免有瑕疵,市民受影響有怨言,傳媒跟進調查無可厚非,地鐵高層為何不檢討工作中是否有缺失,反而指摘傳媒呢?作為全港最多市民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為市民提供安全、妥善的服務,無論何時都是居第一位的;即使新列車設計真的無問題,也不等於在服務過程中完全不會出意外,地鐵公司為何不能拿出多一點虛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呢?
在目前經濟不景下,市民怨氣積累甚重,對於公共交通機構的怨氣不僅在於服務和安全,更在於價錢太高昂。不少調查均顯示,現時本港的公共交通工具收費名列亞洲各地前茅,佔市民日常生活開支一大部份,隨着經濟環境日差,市民百上加斤,叫苦連天。
新上任的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曾多次呼籲各大公共交通機構削減收費,但一直未見有積極回應,多家機構寧願提供各式各樣的優惠來取悅不滿的市民,而始終不肯提減價二字。不過,昨日一項調查顯示,這類小恩小惠的優惠措施並不能為市民帶來實際益處,市民認為還是直接減價最實際。
我們希望,包括地鐵公司在內的各大公共交通機構,能夠正視廣大市民的訴求,從善如流,主動減低收費,造福於民。
(圖)地鐵在昨日繁忙時間發生嚴重訊號事故,令數以萬計下班市民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