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低迷,集體不斷苦思出路,很明顯是泛起一片「以賭興港」的言論,賭波合法化固然是不少人的期望,而在香港建賭城亦曾有不少人提過。廣泛開賭,不錯可創造一些職位,但實際上對解決社會問題幫助不大。零和遊戲製造財富轉移,卻不會替社會創造價值,基本上只是治標不治本,勉強來說,除非賭業可推動旅遊業,才算是有點道理,但與社會問題相比,未必是太過化算。
可能筆者本身也賭博,加上大市死氣沉沉下又要找題材,所以經常天馬行空思考有甚麼金融工具可以推出。增加衍生工具是解決不到五行欠水的問題根源,但多些花款始終是勝於坐以待斃。現時芝加哥連氣溫也有期貨,美其名是對沖天氣風險,實際上不過是給賭徒多一個玩意而已,但要發展金融市場,是要多些創意,而且不應太拘泥於傳統觀念。
最近港股成交縮減,即市波幅又細,就算炒期指,即市的水位亦有限,但持倉過夜的風險不低,加上現貨市場不活躍,炒期指的安全感是會減少,因為怕太容易被挾倉。
最近筆者不少朋友轉去炒標普期指,24小時開放,亞洲時間不算活躍,甚有可能超買或超賣,但現貨交易時段便有安全感,而且最近美股大上大落,雖是欠缺方向感,但炒家着重的是波幅,反正炒香港期指往往也要過夜,倒不如炒標普期指,在美國時間也可以平倉,風險相對更低,成本不過是額外付出體力,最可惜他們解救的方法是在香港交易時間休息。
早前香港曾經提議延長交易時段開夜市,筆者並不贊成,4小時已非常難捱,就算加至24小時也不會有起色,毋須過份遷就少數職業賭徒。要與外國產品抗衡,加時是最後期的工作,搞活市場,增加有質素的大型上市公司,以及更加保障投資者,做好這些才有資格與人競爭,否則增時只會自暴其短,招人笑柄而已。
電郵: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