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智慧:莊家制本港不易實行

投資智慧:莊家制本港不易實行

要解決上市公司股份合股之後流通性可能降低的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引入莊家制,為投資者提供投資物品的流動性(當然買入賣出價是否合理,又是另外一回事)。
早年港交所(388)亦有研究過有關二三線股份實行莊家制的建議,但結果是不了了之。為甚麼外國實行莊家制沒有問題,但香港實施便困難重重呢?除了因為歷史關係之外,香港股市的結構與外國亦有所不同,以美國及倫敦股市為例,它們的股市一開始便已經採用莊家制度,投資者早已習慣這種制度,因此接受程度會較高。其次,是經歷了多年的培養,市場上已充滿了專業莊家的人才,比較有效率。
香港在這方面比較弱,莊家的專業人才並不多,其次是公司股份結構是另外一個難題。莊家要有效地為市場提供流動性,首先要吸納一定數量的股份,香港的上市公司,大部份的股權都集中在大股東手中,大股東持有股份數目在5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因此莊家要吸納足夠的股份,從而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便有一定困難。其次是莊家所承擔的風險亦是很高,好像細價股大跌那天,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按予銀行的,如果銀行要斬倉,莊家碰巧是這些股份的莊家的話,便會蒙受很大損失。因此,除非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肯與莊家合作,否則要在香港實行股份莊家制,會有一定的難度。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