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持續發展,除了市場進步和科技革新之外,政府政策也必須配合經濟結構轉變,適時作出配合。假如十八世紀前的英國沒有發生農業革命,繼後的工業革命就不可能發生。圈地運動打破土地公有制,土地業權持有人得以試驗新技術,雖碰了不少釘子,但也提升生產效益。當時法律和社會體制不變,經濟轉型肯定不能成功。
哈佛大學校長LawrenceH.Summers 美國前副財長J.BradfordDeLong
那麼,我們要怎樣改革法律和體制,讓經濟配合科技革新而蓬勃發展?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仔細探究「新經濟」究竟有甚麼創新之處。
資訊是新經濟最重要的商品。新經濟帶來的最大變革,很可能在於資訊商品的非佔有特性:一個人購買使用,與他人無涉。像鞋子這樣的傳統商品,我買了你就沒有;但訊息和軟件卻可以供大家閱讀使用,不會互相妨礙。非佔取商品的「固定成本」(研製作本)可能所費不菲,但「邊際成本」(額外供應成本)卻可以低至近乎零。
新經濟商品還有「網絡效應」。單單一部傳真機,只不過像一塊用來擋門的廢鐵;但十萬部傳真機,就可以組成有一百億種連線可能的龐大通訊網絡。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Law)闡明了這道理:隨着連接點增加,網絡效用並非按比例上升,而是以幾何級數極速增長。
這些特徵有非常重要的含義。在舊經濟下,商品的市場回應總是遞減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升,供應商增產,令需求回落至較低的市場均衡水平。然而,新經濟的市場回應是遞增的:需求增加提升生產效率、回報率上升、價格下降、繼而進一步刺激需求。
新經濟的機遇在於高速增長,但市場要夠大,才能徹底利用潛在優勢。銷售網愈大、生產線愈多,就可以分攤昂貴的開業固定成本,創造浪接一浪的盈利。故此,各國政府必須排除貿易障礙、改善市場基建、取消保護市場的措施。展望未來,全球經濟體系,尤其是小規模經濟的增長,愈來愈取決於全球化的發展。
此外,固定成本高昂而變動成本近乎零的行業,其市場傾向壟斷發展,在高科技行業,市場領導者往往可賺取豐厚利潤,第二位的企業不賺不蝕,其他公司則陸續遭淘汰。未來的市場,將演變成爭奪領導地位的存亡之戰。在新形勢下,政府須制訂合適的公共政策,確保壟斷一個世代的公司並不妨礙下一世代的創新;而雖然公用服務市場須產生相當壟斷性利潤,才能吸引投資,但政府也不能讓有關公司藉此牟取暴利。
此外,新經濟也可能改變我們對壟斷的看法。但在新經濟下,企業可以在發達國家的核心市場,以較高貨價賺取利潤。同時以低廉價格在貧窮國家發售。此舉也可以促進全球福利。
舉一個例。現時藥物公司在貧窮國家高價銷售藥品,箇中原因頗為微妙:若定價太低,不法之徒會將藥物走私至發達國家轉售圖利。藥物公司認為,既然減價可能造成灰色市場,倒不如按原價發售。可是,貧窮國家的醫療成本也因此加重。假如各國政府願意協助區隔市場,讓富裕國家的消費者承擔產品固定開支;而貧窮國家的人民則可以用接近邊際成本的價格購買,可促進全球福祉。
顯然,首先得解決有關知識產權的問題。市場和競爭怎樣可以促進資訊產品的科研應用?一種辦法是加強產權擁有人的權利。不過,新經濟最重要的創新,往往需要科學家分享知識,才能逐步推動基礎科研。因此,知識產權可能削弱科學家的研討,拖慢技術發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也可能造成龐大壟斷利潤,讓產品以遠高於邊際成本──通常近乎零的價格發售。
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政府的政策和體制,必須既鼓勵創新、發揚企業精神,又確保企業持續科研,並按邊際成本定價,在兩方面取得平衡。可是,我們對怎樣達致此目標所知不多。新的體制可能是「新經濟」在這方面的最大挑戰。在新經濟下,獲大量資助的非牟利教育機構,是否可以為疏解創新與知識產權的兩難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