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失去甚麼?

青年人失去甚麼?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自今年二月下旬一份關於「失業失學」青年的調查發表以後,「雙失」在過去半年成為了討論青年政策的關鍵詞。然而,所謂「雙失」的討論,其實一直沒有觸及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青少年究竟失去了甚麼。
有關「雙失」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而政策建議也是針對他們為主:展翅、毅進、「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北上就業、體藝培訓、創業計劃、延長正規教育諸如此類,要解決的,恐怕並非青少年的就業問題那麼簡單,而是包括了政府和已上位的成年人的憂慮;青少年不讀書不工作、「遊手好閒」、沒有人生目標,就會成為罪犯,或被壞人利用、或自甘墮落,造成「各種社會問題」。
此外,對企業來說,「雙失」討論所指向的培訓計劃、見習就業,既可省卻本應完全由它們承擔的在職培訓成本,更可獲得大量廉價勞工,使青年勞動市場上的工資進一步降低。
於是,青少年在現今的香港社會中,究竟失去了甚麼,需求甚麼,就一直被排拒在「雙失」討論之外。
十多歲的青少年失去的,並不是一份穩當的職業,還未成年,是否需要這麼早便投身全職的職業市場?往後不是還有四十多年的工作在等着他們嗎?青少年失去的,也不是延續升學的機會,事實上,他們選擇輟學本身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被正規教育扼殺
如果一定要用失業和失學來形容青少年,那麼他們失去的,也許是一種清晰的學業和學習的興趣,而這恐怕正是單一的成長道路和沉悶無生氣的正規教育所造成的,而「雙失」討論中所提出的政策建議,卻還是依據單一的成長道路來安排青少年的出路,這注定是要失敗的。
儘管部份要「打救雙失青年」的論者確提出了多元培訓的建議、也批評了正規學校教育,但取而代之的毅進、展翅、「見習就業」、「體藝培訓」、「北上」、「創業」,仍然是為了達至一種單一的目標──獲取就業技能,從而找到月入不錯的工作。而培訓的方式和內容,與正規教育恐怕仍是相去不遠。在這種單一的成長安排下,青少年真的能夠多元地發展成長?尋回失去的志業和學習興趣?
要解決青少年真正的「雙失」問題,我們需要一個真正能夠容納及欣賞多元生活和價值的社會。要走向這樣的社會,也許首先要學習聆聽和尊重青少年的聲音,而非簡單地對「遊手好閒」、「無心向學(校)」、「不肯屈就」、「不切實際」全盤否定;儘管這些對青少年負面的描述不一定都能轉化成我們所追求的「創意」,但卻肯定是多元社會當中的其中一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