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鬧董」變成潮流,你會在茶餐廳內、巴士上、公廁內,甚至是山頂老麥內,只要在香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一句:「衰人董建華!……(下刪六千字)」這句話比「暴走鞋」溜得更快,比「王鋒芝戀」流行得更持久。
當「鬧董」變成社交話題,你會在「鬧董」時,拉近與朋友距離。無論出席任何場合,只要氣氛稍為沉寂,要是任何一人開始「鬧董」,大家便有鬧不完的話題,嘆不完的感慨,又無形中增進彼此友誼,促進社交關係。
當「鬧董」變成民族認同,你會在鬧董時,更覺自己是香港人。無論在長途飛機上、歐洲火車上、悶透的旅遊團內,甚至是北上的長途中巴上,只聽到「鬧董」聲音,便知道哪個是香港人,彼此可以促膝長談,鬧過痛快。董建華朝思暮想的「香港凝聚力」,在不知不覺間已達到,更是他一手建立,應歸入他的「豐功偉績」之內,與「八萬五」並列「香港屎實」。
當「鬧董」變成職業,你會看到報攤上大大小小的雜誌,定期以「鬧董」為題,還有「鬧董」的笑話、漫畫,甚至大格小格的「鬧董」文章、面露青筋的「鬧董」鬥士。在不經不覺間,「鬧董」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若董建華下台,「鬧董」鬥士會變得寂寞,還有可能失業。
這篇文章算不算是「鬧董」?就算不是跟潮流,不是增強香港凝聚力,至少為麥飛創造了一天的就業機會,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