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三萬的應屆會考生,只有二萬四千個公營的預科學額,連同私營及夜校一類,預科學位亦只有三萬三千個。換言之,有九萬多青年人可以加入就業市場,而勞工處的資料,適合他們的工作機會,只有四千元的月薪,職位亦只有四千二百個。
王岸然
亦換言之,最高可以有近九萬人加入無所事事的失業行列,而這些人皆為未來社會的棟樑,這還算不算是一個危急存亡的社會問題?
董伯叫未能入讀中六的學生要「勇敢面對」將來,要學運動員的精神。不倫不類,運動員爭的是上游,爭的是奪標,沒有這個能力的早就放棄當運動員了。中五生要爭的,只是一條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之路而已。
要勇敢面對這個社會問題,而不是賴得就賴,拖得就拖的,反而是不願問責而不得不負上責任的董伯自己及他的高官們,特別是負責就業的與負責教育的李國章。
李國章早在放榜前就表明政府不會增加中六學額,是配合政府發展教育的大方向,就是縮減或最少不增加大學名額,而發展自負盈虧的副學士學位以及其他職業先修的教育機會。
這個大方向沒有問題,問題是李國章說話不經周詳的思路,自打嘴巴,令到可能容納數萬人的副學士計劃蒙上陰影。
不必諱言,增加中六學額而不增加大學學額,學生高考之後還是回到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的回頭之路,是浪費了資源。港府想「迫」學生選擇副學士的路途,亦是正常,問題是副學士是新生事物,學生與家長心中生疑,是正常不過,是一字咁淺的道理,負責教育的就必須要給家長學生一個明確的訊息,甚而是保證,就是副學士畢業生是有前途的,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進修機會。
可惜李國章的訊息,相當負面,他說社會上有很多意見,認為大學生過多,水準下降,所以不應增加中六名額。
連大學學位也有必要減少之時,副學士豈不是只是「掘頭學士」,是教育的試驗品?你叫窮家子弟如何願花三到五萬元讀這個課程?
事實上筆者也明白不是這個情況。根據那個研究報告及很多人的共識。大學應回到四年制,而副學士就與外國(主要是美洲)的初級學院沒有大分別,成績好的完全可以升讀大學的三四年級,不論是本地的大學或其他的大學。
搞副學士的構思已經有幾年,但如何規劃居然是雜亂無章,連保證會加開大學二三年以吸納優質副學士生也不敢明確提出,只說在研究之中,你叫學生家長又怎會「冒險」報讀?三到五萬的學費,分分鐘是低薪者的年薪。換轉是你,也寧可先行觀望,在家中自修重讀中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