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圖書館找些資料,看到一本關哲學書,很簇新。翻到書末,驚覺這書放了年多,從未有人借過這本書。拿着書,找個座位坐下來,翻閱一下,發覺內容不錯,深入淺出。鄰座的小子正速閱着破舊的「八卦」雜誌,埋首一段大概是「張栢芝垃圾桶揭秘」的消息,看得津津有味。閱後,小子將雜誌放回書架,不消十秒,迅即被人取去;來來回回,很搶手。
麥飛時常疑惑,「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和「張栢芝垃圾桶揭秘」之間,有甚麼分別。本質上,兩者都是「資訊」,都是和大家都沒有切身關係的資訊,為何會有這麼多人翻弄「張栢芝的垃圾筒」?而「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卻被離棄在圖書館的暗角,翻也沒人翻,連垃圾都不如?
或許又有人問:「後現代主義和我沒甚麼關係,讀不讀也沒有甚麼分別,不知道也沒甚大不了。」張栢芝的垃圾桶內有甚麼東西,和我們也沒有甚麼關係,為何我們又如此關心?
後現代主義大師JeanBaudrillard對「資訊」見解獨特,在他的《酷回憶》內說道:「資訊,可以告訴我們一切。它蘊含一切答案,回答一切問題,包括我們從未問的問題,甚至決不會提出的問題。」是我們追逐張栢芝的垃圾桶?還是垃圾桶追逐着我們?無論如何,結果也是一樣,我們吸收的,不是資訊,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