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量網絡 黃志偉
猶記得上一屆台北市市長選舉時,新黨的候選人王建煊曾在一個電視選舉論壇中表示,他們三個候選人,一位姓馬(指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一位名扁(指代表民進黨競選連任市長的陳水扁),一位叫王,三個人的名字合起來,恰好是「騙王」。王建煊更表示三人中,不論誰人當選,都不要當「騙王」,筆者對這段話常記心間,感到從政者應有魅力及抱負。現實中,不少從政者在選舉之時,大談承諾,爭取選票。到當選後,是否可以全盤兌現又是另一回事。不過,政客的欺騙行為可以有監控機制監督,一為民意,二為選舉,但從政者不論處於何種處境,哪些位置,都要給予人們希望。否則,人民感到生活中只有絕望時,社會動亂以至崩潰是毫不稀奇的。
不幸的是,港人對過往的成就而產生的信心,隨着回歸這五年,逐年下降,對特區政府的信任亦因持續的政策失誤及所造成的種種困局而轉變。回歸以後,公務員團體竟在特首成功連任的第一個月內,上街抗議立法減薪。過往中英雙方共同讚賞,極力穩住的一股社會力量,竟然成了與特區政府對着幹的對頭。將合作夥伴變作對頭,自行削弱自身實力的領導階層,固然叫人吃驚。不過,強行以立法手段通過減薪後,又再信誓旦旦地表明不會進一步削減公務員利益云云。這種表現及承諾,對未來公務員體系的改革設下了難以移動的關卡,變相使未來的改革成就有限。如此一來,為何當初要大力打擊公務員?
另一個叫人失望的例子,乃是自上周起「仙股風波」中所引發的各級財金官員面臨追究責任時的表現。在董特首領導下的問責制官員在立法會內面臨質詢之時,竟擺出一副「劃清界線」、「與我無關」的態度。個別官員的答問間,更表現借勢鏟除異己的味道。這種首次面臨立法會考驗所流露出的新官場文化,更叫人感到氣憤。
政治除了是權力的爭奪外,更是一場叫人產生希望的活動,立法會各黨派限於《基本法》的制約,難以由他們倡導甚麼新政,但並不等於他們是看戲的。由董特首所領導的問責高官們,縱使運用各種手段成功集中權力,收回已下放的各種權力,並不等於可以挽回民心,提升民望。收復民心、提升民望,在於成功做實事,向市民大眾交出業績來。
至於怎樣做,筆者認為不妨仿效當年李登輝擔任總統時,面臨台灣前途及體制改革等大課題而召開的「國是會議」這種具全體大會性質的模式。這種是將社會內各界別的力量集合起來,共同商議眼前的社會難題,重建共識及尋找對策。以筆者愚見,這個方式對賦予市民大眾新的希望,可能來得實際。起碼全個社會動員起來,齊找出路,遠勝於單依靠三數個腦袋的閉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