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兩鐵減價有利經濟

投資縱橫:兩鐵減價有利經濟

香港交通費高昂,是今天民不聊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區政府如不正視,其負面影響會繼續膨脹。
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後,經濟大不如前,在聯繫滙率制度下,資產價格、物價與人工持續大幅下調,但交通費並未作出相應調整,這是一種畸形現象,是政府保護兩鐵利潤的結果,但其影響並非只是兩鐵與乘客之間的得失,而是整個經濟及民生的福祉。
交通費是上班一族的固定成本,亦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固定成本,交通費愈高,工人的可動用收入便愈少,社會生產力能創造的盈餘亦會減弱。想想一個月入三數千元的打工仔,用上一至兩成的收入作交通費者比比皆是,是何等不合理?實際上,這會削弱他們的消費能力及意欲,是無可爭議的實況。

效果立竿見影
兩鐵車費不大幅下調,市民的生活將愈趨艱難,因為大中小企已無力提升工資,高昂的交通費只會繼續侵蝕打工仔的經濟能力以及消費力。現時明顯不過的事實,是其他交通費不下調,主因是兩鐵車費高企,若兩鐵大減車費,全城交通費都會下降,影響將是全面性,這種簡單的「槓桿效應」,相信董建華與梁錦松都是最清楚不過。地鐵(066)推出「搭十送一」等優惠,絕對不能達到此效果。
筆者亦明白政府欲伺機增售地鐵股權及私有化九鐵以紓緩財赤,故不欲兩鐵收益下降,但實際環境是股市要回復舊觀讓政府如願仍不樂觀,且需要頗長時間,而兩鐵削價帶來的槓桿效益,既龐大且立竿見影,特區政府應知所選擇,毋須猶豫。因應社會之實況降低公營機構的壟斷性保障,並非甚麼干預市場之舉,政府要兩鐵減價,肯定會得到市民與輿論的絕對支持。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