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董式無事忙掩飾庸碌無能

書鄉:董式無事忙掩飾庸碌無能

馬國明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出任藝術發展局主席期間,曾以「養懶人」來形容接受政府資助的藝團。對抱政治遠見的人而言,養懶人未必是壞事,古代的孟嘗君便養了食客三千。平情而論,懶人總好過那些「無事忙」的人,起碼懶人還算老實,不會像後者,用「忙」來掩飾自己的庸碌無能。
董建華的問責制,推出一個月,成績有目共睹;問責制下絕不會養懶人。何局長便一會兒像關心社會的大學生一樣,探訪籠屋居民;一會兒又說要搞創意工作業。其他局長亦不落後,來一記「一局一政策」。同局不同命,財經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跟這個吃飯,那個吃飯,以致連港交所提議的除牌機制文件也來不及閱讀。「無事忙」之累人,可見一斑!

施政忽視認受性
始作俑者的董建華有見及此,不惜花費四十萬大元召開集思會,要求眾局長用點腦袋,搞搞新思維。俗語有云:「橋唔怕舊,最緊要受。」董建華自己認受性低,表現在施政上就是嚴重忽視認受性。
認受性不只是指政治上的合法性(legitimacy),更包括了整體社會上個別分子以至不同機構和社會組織之間的互相接納,用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詞彙而言就是「社會資本」。當然,董建華亦曉得高呼市民團結,社會共融,但「社會資本」的概念並不是這些老生常談的社會科學外衣,《CommunityOrganizing:BuildingSocialCapitalasaDevelopmentStrategy》一書便詳細列明過去十多年間不同學者對概念的詮釋。
概念最早由學者JaneJacobs在《TheDeath&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中提出,概念包涵的不只是社會學上所指的互信和互助,或者是促進這些有價值的行為的社會機制;社會資本還包括了一個社會的共同理念和達到這些理念的動員能力。近年的研究更提出社會資本的具體分布(location)和政府架構及施政對社會資本的促進和損害等問題。
社會資本並不是新思維,但董建華在施政上連番受到挫折,連累市民,主要原因是對社會資本涵蓋的各方面一無所知。政治上,董建華只知緊跟中央,孤立民主派;代價是找不到一些能真正動員社會的理念,只能代之以空洞的「乜港勿港」。施政上,「居港權」問題的錯誤做法製造矛盾,深為論者詬病。

社會資本難積聚
其餘如殺局、架空區議會等措施,旨在打擊民主派並中央集權,但代價是社會資本更難以在地區層次和弱勢社群之中積聚,亦令到既有的社會組織(主要是商人和左派)進一步坐大,社會資本的分布嚴重失衡。在失業問題上,政府苦無對策,只能乞求商會做點門面工夫。
假如能一早加強市民的互助能力,政府的擔子不是輕得多?現在做又不能做甚麼,懶又不成,只能無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