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人在病榻上苦候多年,等不到一個給他續命的肝;有人在死後慷慨捐出肝臟,卻因為醫院一句「資源不足」,錯過了一次救人的機會。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月前為肝臟移植定出每年十個限額,致該院六月份連續兩日拒絕接受死者捐出的肝臟,第一個肝獲得瑪麗醫院接收,移植給一急需換肝病人;第二個肝無醫院肯收,結果一百名性命危在旦夕的病人,眼巴巴失去重生的機會。 記者:蔡元貴
事件引起醫學界及病人權益組織嚴厲批評,醫學界立法會議員勞永樂直斥,醫管局在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作為問責官員,需要向公眾交代事件。他批評醫管局是全港唯一提供肝臟移植服務的機構,「即係唯一救命嘅機構」,他質疑楊永強政策失誤,醫管局又定位不清、「緩急先後含糊」,俑資源運用不當。楊永強則稱對事件關注,已向醫院管理局了解事件。
現時醫管局轄下各醫院的輪候冊上,有一百名嚴重肝病患者正在等待適合的肝臟進行移植手術,每年平均只有十五人願意捐出肝臟。今年六月十五日,屯門醫院獲得一名病人死後捐出肝臟,與該院聯網的威爾斯醫院因配額用罄,拒絕為轄下十五名正在等候換肝的病人做移植手術,肝臟最後送給瑪麗醫院,移植給另一病人。
翌日,當瑪麗醫院正在進行移植手術期間,與瑪麗聯網的伊利沙伯醫院也有死者捐出肝臟,瑪麗醫院的隊伍還忙着做手術,加上適逢周日,調不出人手再做另一宗手術,惟有通知威院,基於同樣的配額理由,威院再度放棄給病人移植的機會。
事件經《南華早報》昨日報道後,幾間醫療機構互相批評。在瑪麗醫院負責肝臟移植工作的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主管范上達指摘設置配額的做法不對:「冇理由cap(設自上限),做醫生一定幫得就幫。」
在威院負責有關手術的中大醫學院外科部副教授徐家強,在六月十六日當天曾請求院方酌情批准他接收伊院死者捐出的肝臟,被威院行政總監張明仁拒絕。徐家強說:「身為醫生,知道呢個結果,當然好demoralized(士氣低落)。」
張明仁承認拒絕收肝:「我承擔這個決定的責任……資源總是有限的,這類事件永遠無法完全避免。」他說,威院資源不足,因此在今年六月前定出一年只許做十次換肝手術的配額,平均每個月最多做一次。張明仁並把矛頭指向醫管局,批評醫管局只撥款給瑪麗醫院做肝臟移植。
醫管局副行政總監高永文在昨日商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中則力圖卸責:「講得難聽啲,醫管局轄下咁多間醫院都伸緊手同我哋攞錢,每一個疾病都係講緊人命關天,我哋整體上嘅資源有限,無可避免係要涉及分配。」高永文反指威院做法太過僵化:「醫院行政總監有責任睇吓當時點樣調度資源救一個病人,我係事後先知道醫管局喺六月接到呢個報告,不過係事後。」
電台聽眾馮女士批評:「如果呢個肝係高永文醫生、何兆煒醫生或者董特首嘅屋企人,你估會唔會咁嘥咗佢呢?」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林耀海對事件感到可惜:「等緊換肝嘅病人一定會好失望。」
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啓批評,醫管局在事件中難辭其咎。他說,這不但是涉及病人權益問題,更涉及病人的生存權問題。病人互助組織聯盟主席陳萃菁則擔心,事件會影響市民日後捐贈器官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