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問責的故事 - 古德明

常山月旦:問責的故事 - 古德明

古德明

董建華連任香港行政首長並實行所謂高官問責制不到一個月,當局提出「五角以下股票除牌」建議。低價股票市場隨即崩潰。他們連忙收回建議,把責任歸於「市場誤解」。但成千上萬焦頭爛額的小投資者怨氣未平。於是,兩位問責高官馬上表明責不在我:五角除牌建議,財政司長梁錦松、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馬時亨事前原來毫不知情。
於是,責任落在非問責高官的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沈聯濤身上。鄺、沈是前朝遺老,乘機要他們下台,對新香港的新貴未必不是美事。馬時亨高調傳召鄺其志會面、梁錦松一副超然模樣指派調查委員會追究責任等等,就是他們負責任的表現。
但一些民選立法會議員沒有罷休。馬時亨的不知情,在他們查問之下,變成證監會不是沒有向他滙報,只是他案上文件如山堆積,未遑閱讀。當然,「未遑閱讀」四字,不能掩蓋兩件事實:五角除牌建議正式提出前一天,馬時亨已開記者會預告其事;而他預告前幾天,傳媒已陸續報道了建議內容。
難怪有報紙調查發覺,多數市民認為除牌事件主要負責人應是主管全港金融事務的最高官梁錦松,其次是馬時亨,再其次才是鄺其志、沈聯濤。
元朝大德年間,中書省右司審理刑部奏上的一樁獄事,判斷有誤,丞相要追究責任。右司郎中伊赫特雅爾鼎本來沒有參與判案,聽說同僚出事,就取案卷閱讀,一聲不響在卷末加署自己名字。同僚問他說:「茲獄之失,公實不與。丞相方譴怒,而公反追署其案,何也?」他解釋說:「吾偶(剛巧)不署此案耳。豈有與諸君同事,而獨幸免哉?」丞相聽到這件事,佩服他為人,也就不再追究過失(《續資治通鑑)卷一九五)。伊赫特雅爾鼎的行為,董建華、梁錦松以至馬時亨一定不會贊同。
對他們來說,負責高官可以不讀文件,不讀報章,出事之後就說「我們不知情」,然後追究知情者失職的罪過。他們的責任,在於許下的諾言,日後不再提起,就自動「不存在了」;在於把香港經濟一落千丈的局面,說成是「當年殖民政府不辦好教育的惡果」。
此外,他們還知道任何一位問責高官的薪酬,都比得上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