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要出兵打「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伊拉克駐倫敦代表阿明日前說過,「如果英國不提供外交及軍事協助,喬治布殊政府就不敢輕舉妄動」,英國傳媒因而報道,「分裂英美」是伊拉克的策略。不過,最新形勢顯示,就算伊拉克不搞分裂,英國朝野在伊拉克該打不該打的問題上,跟美國漸行漸遠。周五有報道指出,「英國政府官員強烈建議美國不要攻伊」,警告那只會激化地區衝突。
英國《獨立報》引述國防及外交高官報道,英國政府閣員和官員認為,新一次海灣戰爭將激化在阿富汗、以色列及印巴(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區的衝突。他們對美國要推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也有莫大保留,認為沒有新政權代替舊政權,伊拉克只會陷入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到時英國須派出部隊進駐伊拉克至少五年。
《泰晤士報》亦報道,英國首相貝理雅在執政工黨下月舉行的年度黑池大會上,面臨眾叛親離的羞辱。該報獲悉,英國多個工會正在擬備緊急議案,要在黑池大會會期內提出,議案要求政府反對任何以美國為首推翻侯賽因的戰事。
貝理雅在攻伊行動上和美國並肩作戰,在民意上也不過關。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由貝理雅最信任的民意調查專家菲利普.古爾德進行、但沒有公開的民調顯示,英國人不喜歡喬治布殊,這種民意會使政府囿於攻伊。
英國最後是否支持美國攻伊,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軍事專家戈姆利(DennisGormley)認為取決於「華府能否提出一個萬全之策,能說服貝理雅這場仗會以最小傷亡來速戰速決,英美其實都擔心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事」。
至於英國不參戰,美國是否不敢出兵?戈姆利說:「即使英國決定不參戰,我相信美國仍會按照計畫開戰,英軍對美國的幫助其實微不足道(marginal),只是美國總統布殊的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近年備受抨擊,如得到英軍鼎力相助組織聯軍,便能夠在政治上加強這場戰事的認受性(legitimacy)。」
英國傳媒早前報道,若華府出動二十五萬大軍打伊拉克,英軍只出兵二萬五。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