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公投」不可能

「台獨公投」不可能

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 顧爾德

八月三日,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喊出「一邊一國」,還說要用「公民投票」來決定台灣前途,這席話驚動了台灣內外。
這並非陳水扁第一次講這種話,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陳水扁在競選總統時,就曾在「海內外台灣人國是會議中」說過幾乎一模一樣的話。當時他說:「台灣絕對不是別人的一部份,台灣絕對不是別人的一區,台灣也絕不是別人的一省和人家的地方政府……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立場,阿扁永遠不會改變。」陳水扁當時還表示,當選後首要工作是公投廢國大、召開憲政改革會議完成修憲,並交由人民公投做最後決定。
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刻意降低對北京的姿態,在八月三日之前兩年多之間,沒有再提「一邊一國」,也避談公投,更不提兩國論。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就兩岸關係來看,是一方面和台灣急於西進大陸的企業家妥協,對「三通」、高科技產業登陸中國等問題讓步,另一方面,又和李登輝主導的「台聯」、獨派團體保持聯盟關係。這次「一邊一國」的口號就是在海外獨派團體「世界台灣人大會」演說中喊出的。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有其現實面的考慮。民進黨的選民多強調台灣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即使不一定要「獨立建國」,但希望陳水扁面對北京時能堅定捍衞台灣的自主與尊嚴;另一方面,當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而台灣經濟出現負成長之際,台灣企業界要求政府更大幅開放兩岸經貿,這些企業家的確反映出台灣主流社會的利益與價值。

只為了安撫激進派
在這種聯盟關係中,台聯等激進本土派扮起黑臉的角色,用以壓制統派;另一方面,陳水扁也用台灣經濟利益之名,要求本土派必須在兩岸經貿關係上讓步。陳水扁則在兩股勢力間取平衡。
陳水扁政府的確對北京釋放了不少善意。「四不一沒有」、「統合論」、「三通」、推動民進黨訪問對岸……。站在陳水扁的立場,他會覺得表達這麼多善意,為甚麼北京沒有任何正面回應?另方面,激進本土派或台獨派也發出不滿之聲。為了安撫激進本土派,陳水扁必須在對北京表現得更強勢,這也是他選擇在「世台會」發表這番話的原因。

從陳水扁談話後,台灣黨、政各方的反應可以發現,這一席話並未經嚴密的幕僚評估作業,也非有計劃地想推動「獨立公投」。只能說是在面對大陸政策挫敗時刻意提高分貝,一方面向北京表達不滿,一方面安撫島內激進本土派。
北京對陳水扁「觀其行,聽其言」的作法的確發生效果。除非台灣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讓步,否則陳水扁表達再多善意,北京也不和台灣進行任何談判;而中國的大陸「磁吸效應」不斷在吸引台灣資金進去,若北京依然不和台北談判,台灣的籌碼愈來愈少,對陳水扁政府的壓力也愈大。
台灣陸委會也在七日發表「一邊一國」說帖。說帖指出,陳水扁提出公民投票的用意在於強調,「如果北京壓迫台灣人民改變台灣現狀,基於自衞、自保、被動的立場,台灣人民有權透過公投表達意見。」
到底台灣有可能推動「獨立公投」嗎?事實上,幾年來台灣一貫的論述是:「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必要宣布獨立」,既然是主權獨立國家,就無需再藉公投來確立主權,台灣主政者也不大可能由公投來更改國號,「獨立公投」付諸實現的可能性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不少人認為「統一公投」具有很強的正當性,也就是若「中華民國」這個主權國家要與另一個主權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時,要藉公投經台灣人民同意。這種公投在於保障人民最終的主權,不過,「統一公投」是發生在兩岸已具體進行政治談判,甚至談判有一定結果時才會發生。就目前而言,並沒有看到有立即迫切的必須來實行這種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