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一個專欄可提供不少方便,正如今期《壹週刊》刊出了一篇關於筆者的專訪,記者在大堆資料中忙中有錯,筆者在訪問中說過當日參觀勝獅(716)後沒有人再跟進這間公司,但基本上全班人都跟足全程。筆者是有點自負,卻不會刻意貶低別人,雖然很明白記者在筆記堆中有機會出錯,卻要藉此地盤澄清。
現時成交低迷,老實說股評人並不是值得羨慕的行業,部份年輕分析員更已開始感到前路茫茫,打算另謀出路。證券業愈來愈縮,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筆者算是有點知名度,推介成績亦可,但今年亦要順應潮流減薪一成。
部份朋友不明筆者何以肯接受,筆者任職上市公司,業績紀錄公開,只要看看損益表,便可明白箇中道理,公司虧損不少,作為員工不能苛求公司給予甚麼特別好的待遇了。
不少知名股評家也是任職上市公司,只要做些功課,便可明白股評家雖可提高公司知名度,卻不可令公司顯著改善生意。
香港中小型證券行是極之難做,生意愈來愈差,必定將有更多結業,會造成中小型證券行不穩陣的感覺,惡性循環下小投資者會更加有戒心。銀行要做證券生意,卻不必勞師動眾聘請研究隊伍,安全感已是主要殺着,就算筆者更加神準,明年也非常可能要繼續減薪。
筆者不能怪散戶,換轉位置可能也有同一想法,只可惜香港中央結算個人戶口的推廣工作,不知何解停頓下來,如果手持股份並非太多,一個個人戶口一年的使費不過二三百元而已。假設一支小型研究隊伍有三至四人,證券行在這方面開支一年也近百萬,這些人的心血,是值得使用者每年多花二三百元使費吧。香港人已失以往豪氣,但如果不肯付出少許代價去換更佳服務,所得服務將會更差。股評人是表面風光,情況若不改善,前景也很暗淡。
電郵: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