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股市節節下挫,全球數十億人即使並未投資美股,心裏也有一個共同疑問:美股升勢結束會否令美國經濟逐漸衰落,並嚴重影響其他國家?過去也有例證顯示,隨着金融泡沫爆破,國民產值暴跌,失業率急升。這個問題可謂事關重大。
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JefferySachs
不過,這問題的答案,目前只能大概估計。我本人則認為,美國經濟只會溫和放緩,避過一場災難。
當然,現時美股幾乎天天下跌;而其他國家也有股市暴瀉引發經濟崩潰的先例,這個推測未必可靠。此外,美國政府經濟決策失當,也很可能令我的推斷落空。在經濟方面,布殊總統不顧一切,只關心怎樣減輕有錢人的稅務負擔。他推行保護主義,偏離自由貿易。況且,現在各界都密切關注,布殊和副總統切尼兩人從商期間,有否參與企業的不法活動。
那麼,我何以對前景審慎樂觀?仔細分析股市和經濟的關係,也許有助解釋我的立場。股市興旺時,股價受投資者信心帶動而節節上升,從而帶旺整體經濟。股民感覺財富水漲船高,自然增加消費。這批消費者按手上股票的市值向銀行借貸,購買房屋、汽車及其他貴價商品。
另一方面,企業由於可輕易發行新股集資或向銀行借貸,用以購置生產設備,令商業投資急升。銀行認為股票是優質抵押品,對持有高價股票的家庭和企業,審批貸款特別寬鬆。而外國投資者眼見股市升勢不斷,遂紛紛入市,希望分一杯羹。可是,當股市不再暴漲,價格急挫,上述過程立時逆轉:投資與消費齊跌,外資離場,銀行收緊信貸,經濟因而放緩。美國已經歷兩年輕微衰退,現時肯定感受到經濟放緩的迹象。
然而,經濟輕微放緩可能在兩項因素影響下,演變成嚴重衰退或蕭條。股市下挫可能觸發大規模的銀行危機,日本、墨西哥、以至最近阿根廷都出現過類似情況。銀行在股市高峯期借出的部份貸款不能如期收回,為免破產,於是大幅收緊新借出貸款的條件。情況最惡劣時,銀行存戶擔心存款安危,紛紛結束帳戶,進一步加深銀行危機。越洋掘金的外資見勢色不對,或會迅速撤走。一時間,政府無能力及時償還外債,貿易和生產陷入混亂,令全國陷入收支平衡危機。
我對前景審慎樂觀,是基於相信美國不會出現銀行危機和收支平衡危機。美股急跌無疑令不少美國銀行出現重大虧損,而美元也可能繼續下跌,但兩者演變為大規模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美國銀行手頭資金充裕,有足夠監管機制,呆壞帳水平不高,整體情況仍然良好。此外,美國借入的外債是以美元計算,這是另一個利好因素。
過往數年,阿根廷和韓國均曾因為美元用罄,以致不能償還外債。現時美國至少不會重蹈覆轍。美元或會因外資撤離而貶值,但應該不會觸發更大危機。
另一方面,美國還可以運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抵銷經濟放緩的部份影響。如有需要,聯儲局可以繼續減息。此舉雖未必能夠制止經濟放緩,但相信能避免經濟全面崩潰。
股災引致經濟崩潰,歷來最為人熟知的,是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蕭條。當年十月,美股急劇下挫,美國和全球多數國家隨即陷入蕭條。然而,當年也因為出現上述兩項危機,才發生連串災難。
其實,一九三○年代發生大蕭條,最關鍵的因素不是股災,而是三○至三三年間,美國銀行體系逐步崩潰。當時未有存款保險制度,部份銀行關門,迅速導致所有存戶恐慌,引發銀行大規模倒閉。而當時美國仍實行金本位制度,聯儲局也不敢輕率增加貨幣供應。
我雖然作出上述審慎樂觀的推斷,不過,我認為美國的經濟管理差劣的看法依然未變。布殊政府的大幅減稅措施以及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應迅速作出糾正。
有關部門應繼續揭發企業醜聞,並作出懲處。總括而言,近年美國政府和企業的經濟管理雖然屢屢出錯,輕忽失責;但從根本上說,美國經濟依然靈活、創新而高效率,故此,應該有足夠實力度過今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