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陳水扁總統八月三日的「一邊一國」論和有關支持通過「公投法」的言論,不僅在北京產生了轟動效應,而且使美國政界和媒體吃驚。這「新兩國論」的出籠使許多人聯想到三年前李登輝的「兩國論」所引起的台海危機。據知情人士透露,舊兩國論幾乎點燃了兩岸戰爭的導火線,若不是美方強施壓力、國際社會一片噓聲、台灣遭地震破壞,大陸一定會有實際的軍事反應。後果不堪設想。
今天,陳水扁公開推出新兩國論,台灣海峽局勢陷入新一輪危機,結局如何完全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
一、陳水扁的戰略判斷、動機、和後續步驟。
一般人認為,陳水扁選這時在對大陸政策上作出一百八十度轉向是因為他對北京釋放的善意得不到回應,所以不得不採強硬立場。另外,陳本人想鞏固獨派勢力的支持(極端台獨選民佔三分之一左右)。北京目前的權力轉移難題使中共自己焦頭爛額,不會就台灣問題鋌而走險。美國布殊政府的偏台政策又提高了陳水扁和北京較量的保險系數。如果從這些角度考慮大陸政策急轉彎,現在可謂良機。
可是,這種看法忽視了許多重要問題。如果僅因北京立場僵硬,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得不到正面回應,用新兩國論和支持公投法這種高刺激性的動作來報復,一是適度不對,二是轉彎過急。如果陳水扁真的想給北京出難題而自己不承擔過度政治風險的話,他的「漸進式台獨」恐怕更會使中共領導人擔憂。現在推出新兩國論和支持公投法後,陳本人一下成了「激進台獨領袖」,被國際社會和台灣的中間勢力視為第二個李登輝,是「麻煩製造者」,這很不合算。
也許阿扁及其謀士們認為一個親台的共和黨右翼政府會縱容甚至支持這類挑釁行為。但這判斷根本沒有考慮到美國的根本國家利益和布殊政府的當務之急。當前布殊政府的頭號敵人是伊拉克,而不是中國。美國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反恐和推翻薩達姆政權。華盛頓不希望在台灣海峽出現新危機。因此從布殊的角度來看,阿扁亦是一個「麻煩製造者」,或至少是一個不識大局之士。
使人最感疑惑的是阿扁是否另有好棋。推翻「四不一沒有」是表示台北不再願意和北京玩過去二年的遊戲。但打出新兩國論只是新棋局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假如真的推動公投法,肯定會引起北京強烈反應,甚至弄假成真,擦槍走火,導致兩岸交火。但如果阿扁見機不妙,一下縮了回去,被人看作決策鹵莽,自討沒趣。
從台北最近幾天的迹象來看,阿扁似乎將採「新中間路線」翻版。一方面為新兩國論消毒,宣稱對大陸政策不變,以化解國際社會和島內的憂慮。另方面不收回新兩國論,並開動公關機器把責任推到北京身上。但這都是暫緩之計。雖能避免近期危機,但無法根除其大陸政策空洞搖擺的弊病。
二、布殊政府的解讀和反應。
華盛頓對新兩國論的反應目前看來比較克制。布殊政府很可能「冷處理」。表面上美國將重申其「一個中國」政策,不太會直接批評台北。但私底下美國政界一定很惱火。一是因台北沒有事先和華盛頓溝通就闖大禍。因為美國有很強的「信用文化」,台北將被視為不守信用。二是新兩國論本身很危險,有觸發台海危機甚至中美交戰的可能。
因此,布殊政府將先摸清阿扁的底牌,再決定應變措施。如果美國認為事態嚴重,須向台北公開施壓,布殊很可能直接打電話給江澤民,表示美國不支持阿扁的新兩國論。布殊也會派特使去台北傳遞這訊號。甚至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將在今年辯論台灣重返聯合國時發言反對,以示不快。美國如果做了其中的一件事,阿扁的新兩國論也就壽終正寢了。
三、北京的解讀和反應。
中共領導人對阿扁的政策急轉彎不一定感到吃驚。對外人來看,阿扁的大陸政策相對溫和。從北京看來,這一政策和李登輝路線大同小異。當然,目前由於「十六大」的緣故,具體應變方案的制訂可能有變數。綜觀以往北京處理類似危機的經驗,中共領導人很可能採取「適度升級」模式,根據台北的善後措施的可接受程度陸續升壓。如果阿扁不再提新兩國論,北京將局限於「文攻」。一旦阿扁變本加厲,將新兩國論訴諸具體行動,大陸肯定不會坐視不管。最後,如果布殊政府施壓有效,給了北京一點面子,中共也一定會持克制態度。
不管新兩國論的下場如何,兩岸之間的關係又進入新的一輪僵局,台灣海峽戰爭的風險比以前是更高了。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