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傭的人口 - 吳靄儀

外傭的人口 - 吳靄儀

失業率上升恐慌之下,有些聲音提出限制菲律賓、印尼及泰籍家務助理,以提供本地工人更多的職位。這個問題應作兩面考慮,要同時顧及香港家庭的需要。
外傭大量增加的背景,是經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高速增長,產生了龐大的就業機會,「頂起半邊天」的香港婦女,紛紛加入就業行列,因而對住家女傭也有很大的需求。當年本地女傭不但短缺,而且在薪酬及生活條件方面也要求甚高,不是普通小家庭所能做到。菲律賓女傭成了最受歡迎的解決方案,因為她們是住家女傭而接受低工資和擠逼的生活環境。
當然,假如當年港府願意,也可以開放本地勞工市場,讓內地人能來港當住家女傭,但當時有很多其他因素須考慮,開了移民缺口是問題之一,但相信還有其他社會政治因素。另方面,對在香港居住的眾多外籍家庭來說,能用英語溝通,是個重要條件,菲籍女傭可以滿足,但內地女傭就不易滿足到。
現在,外籍家庭人數少了,香港經濟及就業需求收縮,同時願意做家務助理的本地人數目大了,情況有了不同,關於海外女傭的政策或應重新檢討,但檢討之際,切勿忘了看供求數字。限制外籍女傭,普通小家庭會有多少人因不能負擔本地住家女傭,而變成婦女要重新留在家庭,做全職主婦?有多少家庭,因老人家需要長期照料而加重負擔?
也許,最後的解決方法是限制外籍女傭人數,申請僱用,以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得到優先批准,但這樣的制度,又會不會過於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