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釋:從打政府工到賣書法 - 張五常

經濟解釋:從打政府工到賣書法 - 張五常

卷三制度的選擇
第四章生產要素的合約安排
第八節:失業的理由
「失業」是經濟學的一個大題目,是社會最關注的。傳統把這話題算在「宏觀經濟」之內,應該是錯誤的歸納。正確的處理是把失業放進這裡的生產要素的合約安排。可不是嗎?勞力是生產要素,而失業是合約安排的失敗。在《佃農理論》之前,經濟學者不關心合約安排,而雖然今天的新制度經濟學重視合約,但沒有誰把失業看作找不到合約夥伴。一士諤諤,就讓我在這裡說說吧。
政府的統計數字是有「失業人數」這一大項的。然而,到今天經濟學者還不能肯定失業為何物,有些行內高人甚至不肯定有失業這回事!傳統的失業定義,大概是由劍橋的庇古(A.C.Pigou)提出的。這定義說:一個人有能力工作,願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就是失業了。這定義有三個困難,使後人不知所指,雖然庇古的同事凱恩斯(J.M.Keynes)的看法類同。
第一個困難是該定義沒有說工資或薪酬是多少。願意接受夠低的薪酬,任何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說願意工作但不願意接受低薪,有點前言不對後語,而這樣界定失業近於套套邏輯,沒有什麼內容。為了挽救這定義,英國的經濟學者首先提出了隱藏性失業(disguisedunemployment)這個理念。他們認為一個大學教授在街頭賣花生,學非所用,雖有工作,但隱藏着真正的失業。這說法牽強,難以接受──例如教授轉替學生補習的收入可能比賣花生還要低,但卻是學有所用。後來在五十年代的經濟發展學說中,隱藏性失業被看為邊際產值是零或負值,盛極一時,皆胡說八道。
第二個困難是該失業定義通常是指遭解僱,或找不到僱主,而這些是替外人工作的問題(即合約問題)。自己工作的選擇則少被提及。一個人當然可以自己工作,或在家中讀書求學,或作其他知識投資,皆有所業,有沒有飯吃是另一回事。

第三個困難是該定義含意着失業是非自願(involuntary)的。是的,失業通常是指involuntaryunemployment。這可能是最大的麻煩。「非自願」是說不是自己的選擇,但不是選擇性的行為或現象,經濟學是無從解釋的。這是說,要以經濟理論解釋失業,我們一定要從失業者自己選擇失業的角度看。當然,不同的局限條件對這選擇有不同的約束。失業於是可以看為在某些情況下某些局限提升而導致的選擇。
讓我先處理幾項政府干預市場而引起的「失業」,然後分析比較困難的。
(一)福利制度,包括香港今天的綜援金,肯定是會增加政府統計的失業人數的。不工作(尤其是要證明沒有工作)而有福利收入,薪酬不夠高就當然不工作了。
(二)一些國家有最低工資的規限,例如今年(2002)美國規定的最低工資是每小時六點九美元,加上其他政府指明僱主要付的,近八美元一小時。一個勞工不值這工資,找不到工作,統計說是失業了。
(三)一些國家,得到政府的批准,工會勢力龐大。說要罷工,工人非罷不可,也算作失業。
(四)一些地區──如香港──政府規定有強積金,或解僱員工時要付長期服務金。這些或促使僱主解僱,或減少僱用,因為工資是間接地提升了。統計失業也會增加。
上述的「失業」,不容易說服經濟學者算是失業。政府干預市場,什麼奇形怪狀的現象都可以發生。另一方面,今天的經濟學者沒有誰會同意上文所說的庇古建議的失業定義。事實上,寫到這裡,我還沒有告訴讀者失業究竟是什麼。不是有意故作神秘,而是要先談一個「失業」現象肯定是真實的。那就是政府的干預不變,統計的失業數字卻時高時低,有大幅度的上落,其規律是經濟不景失業人數上升,欣欣向榮失業數字下降。不管失業是什麼,其數字有規律的升降與社會人士的關注是重要的現象,需要解釋。

上述失業數字的大幅升降不能歸咎於政府干預或不干預市場。主要的原因,是員工被解僱後,一時間他的勞力不容易再賣出去。這與任何其他生產要素或資產往往不容易在短期內賣出去一樣,只是勞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性質不同,在細節上出售的困難有別。任何市場成交都有合約,但因為沒有奴隸制度,勞力的出售不是賣斷的,所以僱用勞力的合約有結構性。這樣看,勞力不能賣出與房子不能租出類同,只是性質不同,細節上出售的困難有別。是的,空置的房子可以作為「失業」看。
任何資產(包括勞力),不能賣出或租出的主要原因,是出售者要價過高。那為什麼失業的勞力會要價過高呢?答案是訊息的問題,今天經濟學者大都同意。但訊息的問題有好幾方面,究竟是哪些訊息不足使失業數字上升,經濟學者就有分歧了。老師艾智仁(A.A.Alchian)認為找工作有訊息費用,被解僱後的員工選擇專業找工作,在尋覓期間被算為失業。這是一部分的解釋,但我認為不是那麼重要。
我認為主要的訊息困難,是失業的人(勞力賣不出去或找不到合約夥伴)不知道,或不能肯定,自己勞力的市價。經濟不景,被解僱,失業者知道工資是要下降的,但應該下降多少呢?調查市場,如果與失業者有類同本領的工資大致一樣,訊息費用不高,這失業的人會比較容易接受一個下降了或甚至暴跌了的工資。但如果類同本領的工資有大差別,他就偏於繼續求職,選擇「失業」。這是說,失業是因為求職的人認為自己有不錯的機會以某價(工資)出售其勞力,但因為有訊息費用他難作取捨。他是有機會獲取他要求的工資的,但要求低一點機會較高。選擇不容易,何況市場的情況可能不斷地變。
為什麼不騎牛搵馬呢?有些人選擇這樣做,但往往不是明智之舉。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工作轉來轉去對工作者有不良的信譽。其二是暫時接受了大幅下降的薪酬,將來不容易大幅上升。一個人的薪酬是他的所值的訊息,不一定對,但將來的僱主會那樣看。

關於勞力的工資或薪酬的訊息困難是這樣的。經濟不景,勞力市場的需求下降,類同本領的工資下跌一般是參差不齊,在觀察上出現了大差別。這是因為加薪皆大歡喜,但減薪卻不容易被員工接受,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頑固性。有規模的商業機構,恐怕集體罷工,不採取集體大幅減薪的辦法。他們選擇小幅減薪與部分解僱。倒過來,經濟好景,工資上升會因為失業的或工資偏低的升幅比較大,而使類同本領的工資差距收窄。
香港的經驗可能是最好的示範例子。這個以經濟自由而知名於世的城市,統計失業率歷來大約是百分之二。今天──二○○二年七月──是百分之七點七,還在上升,看來百分之八以上是必達的了。從失業率升幅的比例(倍數)看,香港應該破了世界紀錄。福利的增加與強積金的推行當然是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公務員的薪酬高企不下,誤導了市場,增加了市場工資的跌幅不一,其結果是類同的本領有很大的薪酬差數。這是說,出售勞力的訊息費用高,因為失業的不容易知道自己的市值工資。
想想吧。你原有月薪四萬元的工作被解僱了,但昔日考試成績比你差的同學,還在政府工作,月薪是五萬。你去找工作,有月薪一萬元的你要不要?你對自己說:打政府工的同學是天之驕子,算了算了。問題是你有另一位在私營機構工作的同學被減了工資,但月薪還有三萬。月薪一萬你要不要?這可能是你的真正市值,你信不信?是因為你知道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其觀察到的工資差數(variance)很大,使你無所適從。因為有訊息費用的局限,你選擇失業。時間有說服力,可能有一天你會後悔沒有接受月薪一萬的工作。
你可能問:「如果我的勞力市價真的只值月薪一萬,為什麼那位在私營機構工作的舊同學,本領和我一樣的,月薪還有三萬呢?」讓我告訴你吧。那位同學的機構減了工資,解僱了部分職員,可以守一段時期。但如果經濟沒有好轉,或不加工同酬,或不改變經營,工資一定要再減,否則在競爭下該機構會倒閉。

不斷或繼續的經濟下跌,會導致工資的市值不斷地下降。這使工資的水平在下降中,其大差數持續存在,而訊息費用也就頑固不下了。失業率是可以持久地高企的。如果市場沒有訊息費用,同樣勞力的市價如金價一樣,升降劃一,失業不會存在。你的勞力就是值這個價,賣不賣?賣就簽約,不賣就自己工作生產,或讀書投資,又或像我那樣,賣書法!
(第八節未完待續)
(《經濟解釋》之八十九)
每逢周三刊出.作者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