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寫到朋友出的難題,情況令人兩難。因為不單要顧慮自己的處境,還要考慮朋友的態度。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大家都給夾定的口供,一同脫身。不過,要是我給了商定的口供,朋友卻指證我,我便會被重罰。局面令人相當懊惱。
這個難題,不是我朋友創作的。翻查書籍,這難題正是經典的「囚犯困局」(Prisoner'sDilemma),出自六十年代美國政治理論家Rapaport及Chammah。他們指出,這難題最常見的結果是,不論對方態度如何,任何一方都傾向指證對方,最終是兩敗俱傷。
「囚犯困局」與世界和平又有何關係?當時美國和前蘇聯正進行軍備競賽,情況就如困局中的兩位朋友。只要雙方「合作」,同時裁減軍備,大家都會得到最大的好處;要是雙方不斷猜疑,互相「指證」,競相擴充軍備,到頭來只會損耗雙方國力。對敵,從來都不是上算。
問題是,怎樣令到雙方都放下猜疑,達成合作?這便是獲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幾位「博弈論」(GameTheory)大師研究的課題之一,當中包括電影ABeautifulMind中數學家Nash的「平衡論」。其中一個研究結果指出,只要大家在進行大型合作之前,先以小型合約方式建立互信基礎;或利用可觀的誘利或賠償,增強雙方合作意願,合作機會便大大提高。
說到底,這個難局的難處是「互信」,只要朋友之間互信足夠,根本不會出現兩難局面;只是人本性猜疑,無法衷誠合作。也許,這正是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礙。
看完這難局,我明白朋友為何喜歡不停鑽研數學,尤其是「博弈論」,原來他正默默為「世界和平」苦研。那生日願望,是理想,也是大業。(世界和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