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成本法利弊

平均成本法利弊

股票市場起跌無常,何時值得入市實難判斷,故定時定額的投資方式,例如月供股票或月供基金,愈來愈為散戶受落。然而,投資者可有想過這種投資策略,並非百分百「必贏」,不同市況下,回報差異可以很大,甚至有機會蝕本。所以,以月供方式投資前,宜先理解這方式何時才能發揮效用。

自強積金推出後,大眾對月供投資方式,以及背後採用的「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Average)不再陌生,加上過去一年,銀行及證券行積極推廣各種月供投資計劃,令更多投資者認識到此投資方法。
事實上,平均成本法只是投資方法的一種,當然有利也有弊。平均成本法的原理是,當股價或基金價格較低時,可吸納較多股數或基金單位;相反,當股價或基金價格向上時,則自動減少購入單位。因此,投資者毋須理會市場價格升跌,決定是否入市。

市況須反覆向上
長遠而言,若股價向上,每股成本將低於市場平均價,因而減低投資成本,從中獲利。不過,選用這方法的大前提是,有關產品的價格必須向上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助理教授麥萃才指出:「如果股價長期處於下降軌,這等於定時溝貨,愈跌將愈蝕,最後便會虧損。若要平均成本法發揮效用,股價須穩定上升,即使中間存着波動,最後也能達到正回報,故適合投資在具增長的新興市場,例如歐洲的新興工業或中小型企業基金及韓國基金,但風險也高。」
如從過往的歷史看,若在80年代開始,以平均成本法投資在增長中的日本股市,到90年代便能「賺錢」;相反,如在90年代初才開始投資,至今只會愈供愈蝕。

開始年齡是關鍵
其實,學術界亦就時間能否分散風險(例如平均成本法),存着不同意見。麥萃才說:「部份學者質疑以時間分散風險的效用,當中有着不少爭辯,有意見認為,資金投入不同投資工具才能分散風險。」
麥萃才表示,投資賺錢與否,最終視乎投資者的眼光,採用平均成本法必須是長遠看好及具紀律,要有回報,投資期可能長達20至30年。另外,如與「買入及持有法」(BuyandHold)相比,雖然平均成本法穩陣一點,但若投資者眼光準確,入市時間掌握得好,利用買入持有法能獲較高回報。
此外,利用平均成本法前,投資者必須衡量個人的年紀及入市時間,例如將近退休的人,若現在才開始參與月供投資,可能等待不了市場「先跌後回升」,平均成本法因而發揮不了作用。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