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伏塔」的破壞力 - 李碧華

「屈伏塔」的破壞力 - 李碧華

看海峽兩岸的翻譯小說,每因兩地的民風、語氣、生活習慣、文筆……有異,同一本書,變成「兩本書」。那些俄國厚如殺人磚頭的小說(唉,例如《卡拉馬助夫的兄弟們》之類)別說了,光是人名,難記死了,看到一半都不知誰是誰。
同一個人名,中港台筆下也變了「三個人」。香港譯「碧咸」、台灣譯「貝克特坎」、中國大陸譯「貝可漢姆」──咦?這是誰?怎麼一點印象也沒有?曾在北京看「世界盃」,搞不清楚評述員說甚麼,真吃力。全都似陌生人,所以毫無共鳴。土著翻我帶去的特刊也甚煩惱。
最好笑的,近日曾主演過《油脂》(廿多年前極紅)、《危險人物》、《斷箭》、《奪面雙雄》的尊特拉華達以澳洲航空大使身份作國際親善活動,訪問香港、東京……等地。他的譯名我們很習慣了。在台灣,原來喚「約翰屈伏塔」,這位下頷有個凹陷「小屁股」的巨星,竟給譯成「委屈地伏在馬桶上」?光看字面也不雅吧?看上去像一個大便得相當疲累的人,完全破壞了衝上雲霄飛行英雄的形象(他已成功考獲副機長資格,且擁有707及747型號飛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