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筆者看新的問責制,有一個極大的疑團,就是邀請兩位黨魁曾鈺成與田北俊入行政會議,是董伯自己的意思,還是中南海的意思。這個疑團其實不難自問自答,極大可能是中央高人的指點,為五年後政權順利安排與下任特首作好準備,亦為未來五年後政權順利安排與下任特首作好準備,亦為未來五年無能老董的領導下,盡量為減少政治上的不穩定,作好安排。筆者雖然對不民主的儲君制度深感討厭,但不能不承認這對香港的穩定是有好處的安排。
問題是,董伯、曾鈺成與田北俊對這個安排又知不知道?很多事情,其實只能心領神會,更加不能一步到位。三位都不是蠢人,當然不會不明白,不明不白反而是那三司十一局,當中起碼有一半人想爭做儲君,所以未上任就已經爭出位,搞到性急的田少出聲喝停,剛愎自大的李國章似乎還未醒覺。
試想想,若自由黨與民建聯不保駕護航,立會在民主黨的敲吹下,會調查追究仙股事件的終極責任,馬時亨與梁錦松的命運如何,就會像股市一樣難測。一個小小的例子,就能說明在行政會議中誰是最後「揸Fit人」,今天還不是,漸漸就會是,各人要得到兩位黨魁的支持才可以穩坐其位,老董呢?這位老人家可不理啦,他已經不再重要了。
儲君當然有第一二位的排位,深藏不露的曾鈺成就比田北俊高明得多。一開始,他以退為進,放出的風氣是不願做,以免入閣後民建聯投票之時難做。試問,執政黨,或是執政聯盟的首要政黨,投票之時有何難做處?田北俊就恨做行政會議恨到出晒面,這是因為他的自由黨席數不及人多,而且發展潛力比民建聯差得更遠,上位機會難逢之故。
如果各路論政英雄不服筆者的看法,那就請翻一翻資料,看看曾鈺成三年之前為香港電台「給香港的信」一封「家書」,他那篇文章叫「庸官治港」,暢言高官應有政治任命,而且要得到立法會的支持,其中心思想,是行政與立法兩權是應統一於同一股力量,政治才可以穩定。當年他的文章引起不少爭議,但事實已經證明他的說法是有見地的,亦是深謀遠慮的。
董伯不是不知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道理,一來京命難違,二來他看來亦太疲倦,再作強勢領導下去,五年之內,恐怕老命不保,所以同意交權。
曾鈺成能否接班成功,視乎他的「漸進」手段是否發揮得好,也視乎民建聯是否在未來選舉之中變得更加壯大,觀乎民主派的不濟,只知無所事事地坐待民主,曾主席逐步走向他的特首寶座,是大勢所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