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是問責制「滿月」的日子,也是有「首席文膽」美譽的前政府新聞處副處長麥奇連(KerryMcGlynn)退休之時。麥奇連回到澳洲,正式享受他「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涯。
在退休離港前,六十歲的麥奇連接受本報專訪,娓娓道出他的前半生。「少年時我在澳洲看過一齣名為《香港》的電視連續劇,戲中的動作與冒險片段令人目瞪口呆,從此就對香港充滿浪漫遐想。」
不過麥奇連的少年生活,和浪漫半點也沾不上邊:一名澳洲窮小子,連大學學費都交不起,十五歲就進了澳洲一間報館做送稿員(copyboy)。其後邊工作邊進修,終於成為正式記者,不到十年終成為派駐倫敦的特約記者。
三十出頭的麥奇連開始覺得,新聞工作更適宜充滿衝勁的年輕人,加上剛好看到香港政府的海外招聘廣告,少年時的香港情意結立即浮現腦海,於是應徵來港,開始在香港二十八年的「冒險之旅」。
對於曾經共事的四位港督,麥奇連印象各異:「麥理浩外表冷漠,其實對身邊的人很好;尤德即使在艱難的時候也很愛笑,讓港人覺得很安心;衞奕信就像個鬥士般為港人爭取各種利益;彭督是英國派來唯一的專業政客港督,盡力讓港人理解自己應得的權利。」
他也是香港首位華人布政司陳方安生的首位新聞官。提起「舊波士」陳方安生,麥奇連臉上的表情也豐富起來:Oh!Iloveher!Sheisawonderfulwoman!(噢!我喜愛她,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麥奇連形容 Anson 極富魅力,也很有人情味,雖然工作很投入,但下了班心中只有家人。他還記得陳太每逢星期二晚,無論多重要的工作或約會都一定推掉,好騰出時間陪她媽媽吃飯。
香港新近推行問責制,半輩子與記者打交道的麥奇連對高官的忠告是:「永遠不要說『不予置評』,不要讓記者空手而回;也不要胡亂搪塞廢話題。」
對於別人經常盛讚他的文采,麥奇連坦言自己沒有受過正規訓練,一切只是依從記者說故事的本能,他說:「演講就是說故事,就像和聽眾閒話家常。官員要說的是政府的故事。」除了本能,平時麥奇連也會留意報章雜誌上有趣的名人名句,一見就剪下來。陳太也會在他寫稿前遞上她想引用的字句,她的個人喜好原來是古希臘、羅馬和中國的哲學家名言。
記者:何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