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 余若薇
行政會議「新貴」、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日前批評一眾新上任問責局長,未待行政會議討論,便各自向外發表政策建議或意見。他強調政府不應視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為「後備球員」,應該早在「練波」之時,即政策醞釀初期便讓他們參與,並應待行政會議統一口徑後,才向外公布政策建議。
問責制推行一個月了,多位新上任局長急於提出全新的政策建議,如讓回流香港廠商按比例輸入外勞、向創新科研項目提供稅務優惠、小學推行二十人一班、以至推行排污交易等,與現行政策不全相符。市民或感混亂,既弄不清楚政府政策方向,亦質疑政府內部是否存在充份溝通。
作為政府高層決策者,問責局長當然要謹言慎行。然而局長們向公眾講述個人政策抱負,總比「閂埋門」在政府內部討論好,至少能增加政策制訂過程的透明度。
行政長官董建華曾說過,推行問責制是希望施政更掌握民意。問責局長在政策尚未定型前提出初步構思,正好引發公眾討論,藉此了解並吸納市民的意見,這種雙向溝通模式,總較凡事先在行政會議內拍板,之後再諮詢公眾來得開放。事實上,過往經驗已顯示,當某項政策已獲行政會議支持,政府決意推行,之後被推翻機會微乎其微,公眾諮詢只是象徵式的。
有評論擔心局長胡亂開空頭支票,日後若未能兌現將打擊政府威信,對此,筆者認為不必過慮;一則各局長已強調所說的只是初步構思,一切未有定案,市民自不敢心存太多的幻想;再者若局長們本身亦明白,若說得太多甜言蜜語,日後無人再相信自己的說話,最終自會自食惡果!
問責制局長年薪高達三百多萬,市民自然期望他們「有料到」,能帶動香港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境。像日前政府公布最新的消費物價數字,本港連續四十四個月通縮,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只回應說「香港正經歷最嚴重通縮,政府會密切關注」,如此敷衍的答案市民怎會「收貨」?問責局長若能說出更有力及實在的說話,讓公眾感到其有能力解決問題,有助挽回虛怯的人心。
問責制推行至今亂象頻生,歸根究柢還是因為「倉卒上馬,拉雜成軍」。問責局長來自五湖四海,之前未經歷「傾莊」過程,要待上任後才互相溝通、了解,再加上董先生本人沒有一份完整的政綱,如此的一個組合,又怎能期望他們有一套共同的施政理念?如今新政府運作未久,已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尷尬場面,團隊精神蕩然無存,多少反映董先生的領導與駕馭能力。
董先生已決定押後至明年一月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與其守口如瓶,問責局長們倒不如好好利用未來數個月的空檔,多與立法會、民間團體及公眾人士溝通,討論政策,以確保擬備的施政計劃能廣納民意。當然最關鍵的還得視乎董先生是否實踐承諾下放權力,若他仍像以往一樣「事事管」,則做多少民意工作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