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董建華在集思會後提出要問責局長用「新思維」去制訂政策,最近一班來自建造及測量界人士與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見面時,就提出政府要用創新手法保護古迹,建議將前水警總部用途作公開招標時,加入土地誘因,以額外批地去補貼日後營運可能出現的虧損,吸引更多有興趣發展商入標,並且考慮將這個新的「連繫地盤」做法變成一個長遠政策。 記者:莫劍弦
據了解,孫明揚認為業界這個建議值得詳細研究,以往也有近似先例可參考,不過如果要政府將這個做法變成一個長遠政策,就要修改有關法例,政府須時作出考慮,未必可以在短期內落實。
政府在上月底向立法會建議將尖沙嘴前水警總部批予私人發展商用作旅遊用途,為期五十年,雖然政府估計有關計劃可提供一萬一千五百平方米的樓面面積,租用期又長達五十年,每年維修管理費只要五十萬,應該會吸引到發展商。
但測量界人士則對此有保留,認為前水警總部已列為法定古迹,不能作任何改建或拆卸,而且維修費絕不便宜,難有利可圖,西港城失敗就是最好例子,所以未必有很多財團願意參與。
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劉炳章就透露,上周他和一班業界代表和孫明揚見面時,雙方曾討論過這個問題。有業界認為當年政府為保護港島猶太廟及虎豹別墅大宅等古迹時,曾以放寬發展商重建地積比率,交換保留這些有價值建築,他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擴展到其他法定古迹。
劉炳章表示,有業界代表認為政府將前水警總部用途進行公開招標時,應該加入土地誘因補貼營運虧損,不過由於前水警總部位於小山丘上,附近已沒有土地,政府可以考慮在其他地區撥地補貼中標發展商,例如目前正進行發展的東九龍及西九龍發展區,均是合適地點,相信可以吸引到更多發展商加入競爭。
本身是市區重建局董事的劉炳章更認為,政府應將這個做法,變為一個既定政策,因為現時市區有不少類似要保留的古迹,但由於沒有政策配合,市建局要在重建時,吸引有興趣發展商保護這些建築物有很大困難,若以土地補貼發展商的政策得以落實,對保護古迹、加快市區重建、甚至發展旅遊業均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