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減價成為主流 - 王岸然

當減價成為主流 - 王岸然

加加加加乜都加,大概還有不少人記得許冠傑在七十年代的一句歌詞。但無人想到今天是調轉,現在是乜都減的年代。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一履新,就表示要公共交通工具減價,大獲好評,得盡民心,但對經濟這是好事嗎?這會令到通縮再進一步,小市民交通費減輕之時,且別高興,因為老闆會以通縮為藉口,進一步要求減薪。巴士公司說減價會裁員,那可不是騙人的恐嚇,因為裁一名司機等於少一條巴士線,減少生意,更自然是要求員工減薪,節省成本。
董伯見公務員,原來不是修補關係,而係預告明年再會減薪。減得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正常啦!公屋居民已經發出呼聲,要求減租,低薪打工仔近來的薪金被狂壓,要求減租以應付生活,有誰人會說是不對?
交通工具減價之後,政府是否有更好的理由減綜援者的津貼?一直以來社工界的理據,是通縮只是集中於消費品,窮人真正生活所需減得不多,特別是交通費用,若交通費減一成,則綜援勢難不下調。所以減價有甚麼值得高興的地方?
筆者開始打工的年代,工人與文員只有數百元月薪,有千零元已係好巴閉,那正是獅子山下的七○年代中期,而當同事皆以紛紛進入萬元戶而歡呼的時刻,亦只是記憶猶新的八○年代末。原來董伯治港五年,我們倒退了十五年,再過五年又如何?真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