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着超過四十吋的大肚腩,臉龐隱約呈現三下巴的韜哥梁文韜,由元朗大榮華酒樓的董事經理,躍身為飲食節目主持人,每晚在公仔箱內宣揚飲食文化,當紅程度,就連三、四歲的小孩子也會指着他說:「日日有食神呀!」不過,這位「元朗食神」卻多番強調只愛作幕後工作,今回高調露面,動作多多,背後原來另有意義,且由韜哥為我們親自剖白!
記者:尹珊珊 攝影:楊錦文
梁文韜的確很紅,單是今年見報訪問,大大小小超過三十個,張貼在牆壁和柱身的剪報只是冰山一角。「今年初香港旅遊局為宣揚本地特色美食,找我介紹有特色、好食、價平的圍村菜,誰料片段在路訊通播放後,不少朋友紛紛要求我上鏡。」韜哥為免厚此薄彼,惟有做其「順德人」,結果全城報章、雜誌、美食家一窩蜂爭相報道,遠至馬來西亞、英國的電視台,都要千里迢迢跑入元朗,為的是追訪這新晉食神。就是這些鋪天蓋地的訪問,促成韜哥與電視台合作,首次擔任飲食節目主持人。
自言愛低調的韜哥,接受訪問只為傳媒朋友可以交差,今趟高調擔任節目主持,原因也不過出於一顆善心。「從前元朗居民可以自給自足,但在社會環境改變下,現時養豬養雞的人都無啖好食,眼見一些細路仔入到大學,屋企都負擔不到,覺得很可惜。」於是韜哥與一群教育界朋友,設立新界子弟住宿助學金,幫助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年輕人,他更將今次的主持酬金十多萬,悉數捐出。由幕後跑到幕前,下一步計劃是出書,這次幫助對象是偏遠山區的失學兒童。不過,韜哥強調出書大計尚在初步計劃中,一切要視乎節目收視和反應而定。
說到底,韜哥能夠有今時今日的名氣,全憑其豐富的飲食知識。年輕時在美國洋行工作的他,由於出身在魚欄家庭,早已食慣各種靚海鮮,再加上本身對廚藝甚有興趣,在榮華任老闆的世叔伯介紹下,每晚收工後到灣仔榮華學廚,後來愈做愈有興趣,遂正式加入飲食業。經過二十多年來不斷鑽研和實戰,全憑他抱着勇於變通的心態,創製出上百道食譜,其後更憑充滿鄉土氣息的圍村菜,在飲食界闖出名堂,也令到由他掌舵的大榮華酒樓,成為今日膾炙人口的食肆。
曾於94年一度結業,直至98年12月重開,大榮華在及後短短三年多的時間,不但成為元朗區的地標,也令粗糙簡樸的圍村菜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慕名光顧的達官貴人更是不計其數,身為總舵主的韜哥,卻謙稱並非個人功勞。「其實圍村菜不過是以前鄉下家常便飯的菜式,我只是將元朗前輩留低的遺產善用,重新演繹一次。」要說成功之道,韜哥左想右想,終於把印在筷子套上「本酒樓選用新鮮原料,搜羅傳統菜式,不斷鑽研手藝,二千年代服務,公平合理價錢,以爭取每位食客再次光顧」的金句讀出,各位同業收到無?
有看過《日日有食神》這節目,也該知道蜆肉有分為白蜆肉及黃沙蜆,味道沒有太大差異,但前者屬性涼,而後者屬性熱,多吃會很燥熱。把白蜆肉和當造的涼瓜粒,以鳳凰(即雞蛋)煎成蛋角,製法無疑簡單,卻是圍村菜典型的家常食譜。
鳳肝是雞肝,冰肉就是透明般的肥豬肉。一般燒臘舖會把叉燒、雞肝和肥豬肉串在一起,但當叉燒熟透時雞肝已燒焦,大大影響口感,故韜哥以薑片取代叉燒。做法是先把豬肉雪硬、切片,放入砂糖和玫瑰露酒,醃一晚後,豬肉的脂肪被分解,製成薄得透明的冰肉,接下來把薑片、雞肝和冰肉串起,掃上蜜汁後烤熟,最後將薑片取出,即成。
由於圍村菜經常使用芫荽,韜哥因而想到廢物利用,把切出來的大量芫荽頭,連同酸梅塞滿米鴨的肚皮內烤熟。米鴨吹米時用竹筒把米和水灌向肚子,餵養至肥肥白白之餘,特別皮脆肉嫩,配合芫荽頭和酸梅散發出的強勁「味」力,甫上桌香氣撲鼻。
圍村菜雖然是客家圍村的家常粗菜,在選料上卻極為嚴格,如豆醬是非東莞寮步的不可,只因一般豆醬用麵粉發酵多次,寮步豆醬卻經過酒發酵兩次後即取用,原汁原味之餘,不會一味得個甜字。圍村人善於煮豬肉,吃法自然更刁鑽,豬板根是指包着豬柳的一層油,切割時連丁點肉起出,是豬肉最嫩兼最滑的一部份。
由翠塘豆腐改良而成的綠波豆腐,材料有蛋白、豆腐、蝦肉、斑肉和蔬菜茸。傳統上,圍村菜會按二十四個節令去轉換材料,故蔬菜茸現時多選用莧菜和通菜葉,冬天則有菠菜、豆苗、菜心葉等當造時蔬,菜式整體味道較為清淡,老人家和小孩子也啱食。
傳媒總愛在韜哥的名字前冠上「元朗食神」之稱號,對此,韜哥笑着回應:「見到我係你有食神,我唔係食神!」不過相信在食客的心目中,韜哥這個「元朗食神」之名,實在當之無愧。
電話:24769888
地址:元朗安寧路2至6號
座位:400個
營業時間:早上6時半至晚上11時
付款方法:只收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