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美股「地震」禍及全球

財圈短談:美股「地震」禍及全球

美國公布第二季GDP增長只有1.1%,遠低於市場預期的2.2%,7月份供應管理指數由6月的56.2急跌到50.5,顯示製造業再次收縮,有可能帶領整體經濟進入雙底衰退。經濟數據不利,加上大公司上季度盈利遜於預期,使到美股近日的反彈提早結束。
華爾街「地震」的餘波照例影響到全球股市,歐洲主要股市大跌,亞洲各地亦普遍偏軟。其實今年以來,美股走勢比較差,並不全因經濟和公司盈利前景不明朗,大量的帳目醜聞「獻世」令股民信心頓失的後遺症尚未完結,最新進展是當局拘捕了WorldCom兩位前高層,但布殊仍力保身為前能源公司CEO的副總統切尼,令人感嘆美國政府怎好意思去抓其他涉案的CEO。至於8月14日各上市公司CEO要簽「生死狀」的「死線」(Deadline),就更像一個事先張揚的計時炸彈,未知對股市有甚麼意料之外的影響。
布殊政府為轉移國民對內部矛盾的視線,正在密鑼緊鼓地準備攻打伊拉克,這也是籠罩在全球投資市場頭上的一朵烏雲。同90年老布殊的戰爭費用八九成由盟國支付的處境不同,這一次軍費相信會全數由美國自己承擔,因此對美國的財赤和經濟恐怕沒有大的幫助。

南美形勢令人憂
南美洲的形勢也不太妙,雖然IMF(國際貨幣基金會)強調,阿根廷的貨幣危機不會擴散,但IMF的往績顯示其預測不可靠。事實上,危機已經出現,IMF在巴西總統大選前停止貸款,使其貨幣雷瓦爾(Real)狂瀉不止;烏拉圭也受到波及,其貨幣比索(Peso)也隨之大跌,影響到全球金融業的穩定。相信美資銀行必定首當其衝,全球的跨國金融機構包括滙豐(005)在內,為南美洲業務的撇帳勢必大幅增加。
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全世界的監管機構都求神拜佛不要再「爆大鑊」。也就是這節骨眼上,港交所(388)竟在前星期未經充份諮詢就拋出0.5元股價的除牌機制建議,即不看全球股市動盪的外在環境,也不考慮投資者情緒和近半主板上市的股份將受影響外現實,簡直沒事找事做,難怪隨即引起「細價股股災」。估計散戶持股的市值一日之內蒸發了50至100億元,這對低殘的本港股市,無疑是雪上加霜。
事後當局匆匆將有關建議腰斬,不過更精采的是港交所、證監會和港府高層竟互相卸責,上演一幕「新官場現形記」。特首的新高官問責制甫「滿月」已面臨重大考驗,也真是無人可以預知。更神奇的是,梁錦松不但從一開始就力挺馬時亨,更自設調查小組,成功將自己由「球員」升格到「球證」的超然地位,不過這都非問責制之福,難怪早引來乘機鏟除異己的疑雲。
由於細價股涉及散戶、大股東、上市公司和借出孖展貸款的銀行和證券行等多方面盤根錯節的利益,相信仍會有不少後遺症出現。如果港府不坦承錯誤,不吸取教訓,則本港的金融改革今後將舉步維艱,絕非小股民之福。
姚遷